用塑膠地毯、瓦片、汽車泵把當作修山徑的物料,在香港郊野經常可見,尤其那些毗鄰屋苑、晨運人士也「做好心」修山徑。但沒有受過訓練,胡亂把城市中的廢物帶到郊野,不只污染環境,還會製造令人防不勝防的「陷阱」,修徑變僭建,好心做壞事。
修建山徑是一項專業,漁護署近年跟綠色團體合作,舉辦工作坊,由本地資深修徑師傅及海外技師帶領義工修徑。踏着一段只需30秒便走過的山徑時,有否想過別人可能已花上幾年時間修繕,才成為今天安全的山徑?
記者:梁嘉麗 攝影:夏家朗、張志華、何量鈞
從前走上魔鬼山,在碉堡中亂逛,有時會迷路,必須走回頭路。近年開始有人從碉堡的另一端,開出小路,略為陡峭,卻能駁回衛奕信徑。隨着行人多了,小路逐漸成大路,還多了梯級,和借力的繩子。
梯級以鐵枝及木板建成,經歷風化,水土嚴重流失,有些木板甚至已被沖走,鐵釘露出,若不小心滑倒,絕對有可能弄傷。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Vivien(鄭茹蕙)說,這種僭建山徑很常見,尤其是毗鄰市區的山徑,「好多人晨運上山,想做得好行啲,就自己開啲梯級」,但她絕對不建議行山客這樣做。
雖然開闢山徑可能是出於善意,但最終卻會破壞環境,亦帶來更多潛在的危機。她指着魔鬼山上的小徑說,原本應該只有一米闊,為了建梯級,旁邊的植物被除去,「無咗啲根抓住啲泥,落雨就好易沖走晒」。
很多非法開徑的地方都是一些捷徑,所以大部份都在斜坡上,下雨時,水的沖刷力更強,水土流失的情況更嚴重。更大問題是開徑的人士未必定期回來保養,經風化損毀和水土流失的山徑對行山人士來說,則由方便變成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