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紅色代表什麼? - 馮睎乾

粉紅色代表什麼? - 馮睎乾

前天我評林鄭月娥一身粉紅,以喜洋洋的裝扮,追授勳章給殉職關員,彷彿「喪事當喜事辦」,有欠莊重。我分享文章後,一位網友給我留言:「粉紅色在中國傳統並非喜慶之色,不過粉紅色基本與她是絕配,因其居位不正也。」可謂一針見血。

我稱「粉紅」為喜洋洋,當然不是以中國傳統為標準,只是憑藉我作為現代人的審美觀而已。現代人出席喜慶活動,愛穿鮮豔光亮的衣服,以示心花怒放,兼引人注目;喪事則非黑即白,以表哀傷肅穆之情。粉紅沒有大紅那麼誇張俗氣,但不失活潑亮麗,也予人年輕親切感,一向深得林鄭月娥歡心。縱然授勳儀式主角不是她,但以其「中二病」個性,當然也要令自己成為最搶眼的一人。

那麼中國傳統喜慶顏色是什麼呢?很多人馬上想到明豔的紅色,但婚禮尚紅,是唐宋才開始流行民間的。我們談「傳統」,其實要先定義是什麼時代,比如孔子身處的春秋,凶事主素色,吉事主玄色。玄泛指黑,說得精確一點,則是《說文解字》所謂「黑而有赤色者」,用現代人講法,即「一種泛現暗紅色調的暖黑色⋯⋯嚴峻未明的天空色澤」(見黃仁達《中國顏色》)。按照這個「玄為吉色」傳統,中國人弔喪原來是不應該穿黑的!《論語·鄉黨》記孔子的穿衣風格,正是說「羔裘玄冠不以弔」(弔喪不穿黑羊皮造的外套,也不戴黑帽)。

粉紅又如何呢?最初,古人並無「粉紅」一詞。假如孔子穿越而來,看見林鄭穿的「粉紅」,會稱之為「紅」或「赬」。春秋時代的「紅」,指淺紅,《說文》所謂「帛赤白色」,近乎桃紅或粉紅;今天稱「紅」的顏色,那時候叫「朱」或「赤」(二色接近,所以說「近朱者赤」)。《論語·鄉黨》云「紅紫不以為褻服」,表示孔子即使居家,也不穿淺紅或紫,正式場合更不會穿——因為它們是「間色」,即不正之色。

中國傳統以黑(玄)、白、朱(赤)、青、黃為「正色」;林鄭穿的粉紅,是「間色」。網友稱她「居位不正」,反而適合粉紅,說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