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扯掉自己的遮醜布(李柱銘)

林鄭扯掉自己的遮醜布(李柱銘)

上周三,全國人大常委會聲稱按林鄭的請求,就立法會議員資格作出決定,把四位「不擁護、不效忠」的民主派議員DQ。

按北京的如意算盤,這統戰伎倆可令其他民主派議員乖乖地配合保皇黨,迅速通過所有政府議案。但15位民主派議員立即總辭,把中共治港者和保皇黨殺個措手不及。於是,中聯辦及港澳辦便嚴厲譴責民主派總辭,批評「鬧辭」屬「對抗中央」,威嚇此舉會「斷送自己的政治前途」,又指有兩位議員選擇留任是「明智之舉」,暗示民主派議員回頭是岸。同時,保皇黨亦對民主派總辭不斷口誅筆伐,但亦勸喻民主派留守議會作「忠誠反對派」。再者,他們還大規模動員,進行支持人大決定的全港聯署,據稱已獲200多萬個簽名。不過,既然他們堅稱人大決定「合憲、合法、合理及必要」,何以不是叫市民聯署向民主派施壓,要他們返回議會呢?

今次事件最令人費解的是,何以全國人大常委會突然作出這個DQ決定。縱然林鄭聲稱,她是自人大常委會在8月作出立法會延任至少一年的決定後,已開始思考議員資格的疑問,「特別到了9月尾,那20多位議員自行決定哪些留、哪些走」,更凸顯問題,故而向人大常委會提出呈請。

中共忽略「齊上齊落」共識

然而,這根本不合邏輯。因為在林鄭提出立法會延任之時,四名被DQ參選資格的民主派議員可否過渡,已是議論焦點。林鄭當時曾表示「有幾位議員在提名時被取消他們的選舉資格,但他們將會以現任立法會議員的身份回到立法會……如果是一位現任立法會議員,也要有法律基礎,才可以令他不能夠繼續擔任立法會議員,不是隨意地『因為你在那裏過不了關,你在這裏也要走』」。眾所周知,林鄭把立法會選舉延期,是由於擔心民主派會如去年區議會選舉般大勝,便扯出疫情為藉口。因此,如果整個立法會,尤其是民主派都留任,對特區政府來說,這就是最好的遮醜布,所以她不想DQ該四位議員而橫生枝節。

可是,保皇黨是一直質疑其說法,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更曾公開指,被DQ議員留任的情況「有啲尷尬位」,又稱林鄭的說法只是「特區政府嘅諗法」。故按照邏輯分析,相信是次人大決定,明顯是聽取了保皇黨的意見,而迫令林鄭不得不「打倒昨日的我」,扯掉自己的遮醜布。

近年,中央千方百計要在港落實其全面管治權,並在港實施國安法達到目的,透過傀儡特區政府,直接操控特區事務。但今次反映出,縱然如此,中共還是未能掌握特區的民情,故他們才會認為經過一番掙扎,並冒着陣營內的強烈非議,仍決定留守議會的民主派議員是不會總辭,而忽略了民主派議員「齊上齊落」的共識。

這令筆者憶及前中共政協主席李瑞環在1995年時所講的茶山故事。他把香港比喻為一個長滿茶山的宜興紫砂茶壺,即使不加茶葉也有茶香。如果有人不識貨把茶山此好東西擦掉,那珍貴的茶壺就會失去其價值,藉此提醒中共領導層,雖然他們可能不明白香港一制的優點,但都必須尊重和珍惜,絕對不能丟棄。如今領導人眼看越是直接管控特區,就越是管不了,又會否有所反思呢?

李柱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