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同步舉辦的兩個新展,均來自當今知名的國際當代藝術家,一位是拍荒誕錄像的Mika Rottenberg,另外是作品一直遊走政治與詩意之間的比利時藝術家Francis Alÿs。後者更不惜隔離14天後留港90小時親自解畫,並到港九各區拍片記錄香港兒童玩耍的短片,為其大館的個展「水限__陸界: 邊境與遊戲」增添本土內容。以孩子街頭嬉戲叩問難民議題,給我一種以喜劇包裝悲劇的觀展體驗。
「除非從事商業和貿易活動,否則你不會聽過香港,但在近年的抗爭運動中,香港變得世界知名,我很想親臨見證,深入了解這裏的情況。」並非首次來港的Alÿs緩緩地說這次期待已久之旅。
作為疫下首位因着展覽而親訪香港的外國藝術家,Alÿs在南丫島隔離兩周後,便馬不停蹄遊走各區取材拍攝,然後匆匆返回墨西哥。61歲高瘦的他,抽着煙目光如炬,聊起每個他到訪過的地區,無論是戰火蹂躪的伊朗、阿富汗,還是鬧市森林香港,都帶着濃濃人文關懷。策展人譚雪形容,Francis Alÿs是個謙虛又親和的人,是她在學時已想合作的藝術家。
Alÿs由1999年開始投入一個計劃,在世界各地觀察孩子「無氈無扇」把不同空間變成遊樂場,用石頭打水漂、爭凳仔等,再拍成短片。當手機已成為城市小孩的全世界,這紀錄意味深長,多久已沒有將公園的馬騮架當堡壘?氹氹轉、韆鞦、搖搖馬都變成集體回憶了吧?
展覽的英文名字「Wet feet_dry feet: borders and games」更能呈現歷史與現實、民生與政治之間的角力。「乾濕腳政策」是2005年Alÿs在報紙上讀到關於九十年代美國移民局對古巴難民執法時定下具爭議的政策,在陸地被捕可以獲得居留權,在海上被截獲卻要遣返。熟悉香港歷史大抵會聯想到1974年殖民地年代港英政府對偷渡潮實施的抵壘政策(Touch Base Policy):來自中國大陸的非法入境者偷渡到香港市區(界限街以南)即得到香港居民的身份,否則需要遣返。展覽場內有個小電視播放着有關這段歷史的BBC紀錄片,也讓人聯想到受政策啟發的經典港產片如《省港旗兵》、《打蛇》。
乾濕腳政策啟發Alÿs創作《橋》及至2008年的《遇河之前莫過橋》,加入幻想而築構的一道浮橋將分離的摩洛哥與西班牙的直布羅陀海峽連繫為一,置於地圖上的兩支叉更具政治隱喻。牆身暗暗有一條分隔線,如海平線般延伸,理性與感性並列。
甫進場便見到一排以舊鞋製成的玩具帆船,是直布羅陀海峽兩岸、摩洛哥與西班牙當地兒童的尋常玩具,於Alÿs想像之下,兩岸兒童帶着他們的玩具游進13公里的狹窄水道,在兒童無邪臉孔上,又隱藏着早年非洲難民冒死穿越海峽偷渡到歐洲和衝突的歷史,以藝術填補了史實的空隙,叩問政治。
「在香港,當你走在大街上務必保持警惕,鬧市有很多障礙物讓你分心。像後現代的墨西哥城一樣,全球化的世界與傳統社會之間存着跟香港類似的緊張局面,大家也在試圖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Alÿs一針見血的述說這次香港之旅的感受,在拍攝兒童短片最讓他側目的是,「香港小朋友是超級有耐性。」不知他所說的,是否意指小孩對着怪獸家長們的態度。這輯委約影片正在製作中,將不日放於展覽加料。
另一個展廳傳來一把又一把孩子的笑聲,此空間展出Alÿs一組錄像的投影裝置《Children’s games》。那是藝術家在世界各地(包括戰火漫天的地區)記錄的兒童遊戲,大部份落後國家,小朋友的遊戲都是創意十足、就地取材,體現了Alÿs口中的「純真無邪的救贖力量」。
並非科班出身的Alÿs原是念建築,多年來創作大量影像、繪畫、行為表演、素描、攝影及不同形式作品,均詩意地呈現政治議題,在實際行動與無力現實之間表現張力。最出名是1997年之行為藝術《有時行動指向無所作為》(Making Something Leads to Nothing),瘦削的他不斷推着一塊巨大的冰磚在墨西哥街道前行,所到之處皆留下一道蜿蜒斷續的水迹,經過9小時的推移,冰塊慢慢融化變小,藝術家可以單手搬動甚至用腳當波踢——直至最後,街童和他一同見證冰塊變成地上的一灘融水結束。2002年他又集合500位志願者之力實踐「愚公移山」,用鐵鏟將一座長500米的沙丘從原來的位置移開10厘米,當然也是徒然。
還有1994年,他於墨西哥總統選舉當天,以政治宣傳旗幟拼接成《人人有屋住》的帳篷,綁於地鐵站冒熱氣的出口將旗幟托起。Alÿs將自己歷年來的所作所為,印成免費明信片,讓觀眾取來留念和了解他的背景,一相一行文字說他的創作故事。
作品《上海,1997年6月24 日》是Alÿs在環遊世界途中在上海逗留期間創作。他看見上海正經歷一場城市大拆遷,可以整個街區都消失,工程令上海灘沙塵蔽天,於是他便以畫作紀錄,像私密的旅行遊記,又加插了藝術家的心情。
天、海、陸地,Alÿs作品呈現的流徙家園與身份疑問,在香港經歷新一波移民潮,有着獨特而深邃的意義。正如Alÿs本尊,也猶如他的作品似一道橋連繫雙邊;作為「生活在墨西哥城的比利時藝術家」,他明白遊子的心情,又把離地藝術變成貼地語言,他還堅持只賣作品,拍攝的影片都免費開放給觀眾,打破藝術高高在上的桎梏。
日期︰即日至2021年2月16日(周一閉館)
時間︰11am至7pm
地點︰大館賽馬會藝方(中環荷李活道10號)
採訪、攝影:鄭天儀
部份圖片由大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