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徑義工就地取材 建「無痕山林」

修徑義工就地取材 建「無痕山林」

僭建山徑對環境做成的破壞,往往比我們想像中的嚴重,無論手法或是材料,都必須處處考究。綠惜地球跟漁護署合作,帶領義工上山修徑,Ivan是其中一位,由2017年開始,差不多每次修徑活動也有參與。

馬鞍山郊野公園的茅坪坳屬於麥理浩徑,使用量之高是毋庸置疑。涼亭中有行山人士在休息,Ivan和另一位義工Antipax放下背包,拿出告示牌,放在山徑旁。絡繹不絕的遊人,跟他們擦身而過,有些卻好奇的停下來,看看他們在做甚麼。Antipax耐心的解釋,自己是協助修山徑的義工,並解說工作。

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十米山徑,卻是義工們幾年的心血,Ivan記得三年前來到這兒,路況非常差,下坡路段盡是泥濘,沒有石級,樹根從地上露出,若下雨行經,非常危險。然後連續兩年,他在秋冬季,都跟一班義工來到此處學習和協助修徑,「漁護署請咗台灣嘅修徑師傅教我哋,講解修徑嘅技巧」。

義工們首先分工,一些負責找材料,另一些搬運工具,「早上入山搬石頭,下午開始砌山徑」。他笑說馬鞍山的石頭,比其他地區的石頭重得多,因為石頭含有豐富礦石,一眾男義工進入附近的樹林,搜尋適合修路的石頭,一塊石需要四至六名壯男搬運,非常熱血。

下午就會跟據地形和坡度,把石頭砌成石級,再以沙泥填補,他形容就如砌3D立體拼圖,雖然辛苦,但樂趣無窮,用體力但更需要「腦力」。

修建山徑比想像中複雜,需要體能,更要了解大自然,Ivan本身是遠足愛好者,修徑卻讓他反思自己跟大自然的關係,「以前行山,行過就算,完全無諗過條徑,𠵱家會減慢速度,看山徑同整個山林嘅關係」。閒時,他亦會帶子女行山,在郊野內,他想他們思考自己可以為香港的大自然做甚麼,「想畀個訊息小朋友,佢哋長大後,應該點樣發展呢個城市」。

那天他們在這條已修好的山徑上,進行疏導水流工程,不少遊人走過都會大讚,或說聲多謝,但Ivan亦有遇過一些質疑,「有啲人會話呢啲嘢點解唔係政府做,點解係義工做」,他卻覺得,既然自己是使用者,就有責任維修。

修徑前■2018年茅坪坳原為闊兩米多的爛泥路。

修繕後■修徑後建出石級,並圍了兩旁植樹。

引流雨水減侵蝕

他對這段路很有感情,每次走經此路,都會更愛惜,更說自己修路修上癮,「經過啲徑如果情況好惡劣,會記錄低,有機會就反映畀綠惜地球,希望可復修」,他甚至會在附近檢視有甚麼合適材料,或如何改道等。

大學生Antipax就是因為喜愛大自然才參與義工活動,最常修的就是麥理浩徑,因為使用量高,風化侵蝕情況嚴重,除了參加修徑工作坊外,他亦會跟綠惜地球做一些小型的山徑保養,例如清理水道,把雨水引流,減少雨水對石級造成的壓力。

他們在石級旁掘出一條橫向的水溝,讓雨水從石級的兩旁瀉去,減低雨水侵蝕石級的機會,讓山徑能保存更久。每次搬石頭,他都覺得很辛苦,「做足成日,只係砌到兩米,一步就行過咗」,而開始學習修徑後,他笑說自己變得有「強迫症」了,行山一定會走建成的路徑,不再走石級兩旁的泥路,因為會加速水土流失。

綠惜地球從2018年招募義工,跟漁護署合作上山修徑,每年大約培訓60人,「我哋都係山徑嘅用家,早幾年好多市民關心石屎化嘅問題,工作坊邀請台灣嘅師傅過嚟,教我哋做『手作步道』」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Vivien說。

所謂的「手作步道」就是以最天然的方式修建山徑,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工作坊會有理論及實習課,而「無痕山林」概念亦非常重要,「即是修好後,盡量保留原貌,就地取材」。除了把風化侵蝕嚴重的山路修好,他們還會在路的兩旁重新種上植物,把原本被拓闊的路收窄,植物的根亦能牢牢抓實泥土,減少流失沖刷。

全港遠足行山徑約有80條,總長500公里,實在無法逐條修復,只能選擇一些用量較大、較熱門的山徑,因為耗損快,水土流失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