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郊野公園深井管理站技工張金福退休兩年,今年已67歲,在山中跟同事們一起修徑,矯健非常,修徑25載,即使退休了仍以合約形式回來工作,到山中修徑,搬石頭、平整泥地、製作木級等,駕輕就熟。他笑着說,一點也不累,因為喜愛郊野,想把耗損了的山徑修好讓遊人可以輕鬆郊遊。
那天他跟六、七名同事一起到大欖郊野公園蓮花山一帶修徑,平日下午,卻依然有山客,每次有人經過,他們都要把手上的工作停下來,讓人先過,然後又再繼續。他們在附近的山林,把枯了的樹鋸下來,然後砍成不同長度,再把木材橫放在斜坡上並固定位置,做成一級又一級的木級。
麥理浩徑、港島徑,都沾着張金福的汗水,相對做徑,他覺得最困難就是找材料,尤其是石頭,而且搬運亦花很多力氣和時間。遊人經過,會說聲謝謝,這讓他更喜愛這份工作,「見人行山開心,自己都開心,佢哋會讚做到條路咁靚」。修徑是一路工藝,易學難精,他現時帶領年輕的同事一起修徑,把技巧傳承下去。
人稱「老總」的高級農林助理關醒清一邊指揮着,一邊解釋如何做疏水工程。很多人以為修徑就是做好一條路,卻不知水利才是重點,「路面做到微向山谷外斜,就可以分散雨水流經嘅地方,就唔會有咁大量嘅水沖落山徑,若太聚焦就會沖咗成條坑出嚟」。
一本通書大概不能讀到老,今天的修徑技術已不同,因為要更接近當地原貌,老總說很多時都要「執生」,用鐵筆、繩索等搬運幾百磅巨石,盡量減少使用機器。
郊野公園主任楊輝輝解釋,修徑的第一原則就是用天然物料,配合景觀,還要減少外購減低碳排放,而第二個原則就是以人手去做,不用大型機器,減低機器對大自然的影響。近年山徑復修的需求越來越大,主因是人流使用量高,而且還有不少山賽,「恢復嘅進度跟唔上損耗,其實都辛苦嘅」。
修徑最大的困難,是人手不足,單靠漁護署職員,根本不夠,他們平常還要負責郊野公園內其他工作,如滅火、植樹、清理垃圾等,所以近年開始跟不同的環保團體合作,舉行工作坊,讓專業的師傅帶同義工一起修徑。
「唔同年齡都可以做,搬小石頭,細路仔都做得到,每人做少少,過程中又可以了解多啲大自然,唔好睇少搬運工作,幫助好大」。他指出修復後的山徑,當然希望可以耐用,在不干擾生態和野生動物的情況下,做到「可持續山徑」。若要郊野能可持續發展,除了修徑,人心也要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