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格的決定,賦予特區行政機關權力可任意剝奪民選立法會議員的議員資格,把香港的民主抗爭運動正式帶進另一階段。這轉變為香港的憲制帶來根本的變化,令立法機關再不能制約行政機關。
過去,除了發動街頭行動外,民主抗爭的另一策略,是通過選舉去搶奪議會控制權,迫使中共改變制度。一個可能是把現行制度變成民主體制,當然以中共的本質,這可能性不大。另一可能是把現行制度變得更專制,令中共可維持對體制的絕對操控,暴露中共的真面目,令香港更多人及世界認清,中共根本無意讓香港實現真正民主。以前即使不能控制議會,仍可透過議會程序阻撓惡法通過,但現在連這些方法也被徹底封殺。現中共自行撕破一國兩制的畫皮,讓全世界知道它在香港只能接受政治花瓶的「忠誠反對派」。
強權之下,街頭行動的代價極大,而搶奪議會控制權的策略已走盡且大體達成策略目標,因此香港的民主抗爭運動已到了時候思考下一步。香港爭取民主的力量,源自公民社會,凝聚於公民社會,之後湧進議會,衝擊街頭。現這兩條路都暫受阻,自是回歸公民社會,好重整力量,應付漫長的寒冬。
怎樣回歸公民社會呢?首先就是鞏固公民社會內各個公民力量點的民主抗爭意志。公民力量點是指由公民自行組成的群體,包括專業團體、工會、教會、民間團體、校友會、家長會、居民組織等。但也有不少是因應專題計劃短暫組合起來的群體。在2019年11月區選大勝後,在差不多全港的社區都有公民力量點形成。只要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就可構成一個公民力量點。
在當前的新政治形勢下,各個公民力量點可再次聚集,找一個大家都關心的題目,不一定是共謀應對當前局面變壞之策,也不一定是懷抱希望去想像未來,只要能令大家再次走在一起,相互聆聽,那就可以了。各點聚集的規模也不用大,反是人數少一些但有共同的語言,大家會溝通得更好及更容易真誠交流。這種聚集不能是一次過,需定期進行,但也不一定要太頻密。重要是所有參與的人都承諾不會放棄民主抗爭,那樣公民力量點才能夠形成。
專制統治現在的策略是要操控一切體制,把公共空間淨音,建構一個沒有反對的香港,但現在它還未能把操控之手伸進公民社會內太深,公民力量點還有空間重新燃點起來,抗爭的力量與意識就不會被消滅。
有了點,就可以延伸至線。各個公民力量點可尋找相近的其他公民力量點,合作去推動一些共同關心的議題。連線的工作更可走出公民社會,進到市場。黃色經濟圈的出現,可看到民主抗爭的力量並不只存於公共領域和公民社會,亦已滲進市場。
各個公民力量點能連起越多其他公民力量點,連起一條條的線,交互重叠,慢慢就會織成一個個網。民主抗爭就會由點到線,再形成面。專制政權必會針對形勢變化,阻止香港的公民社會再次形成強大的政治力量,因此各公民力量點必須靈活應變,只要有足夠的點能不熄滅,即使有一些點會被專制政權撲熄,一些線被切斷,一些形成的面被撕裂,民主抗爭在香港就可以延續下去,直至時機來到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