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專題:着重青訓萌生職業夢 台足終啟航

體育專題:着重青訓萌生職業夢 台足終啟航

台灣以「中華民國」名義參加奧運,歷來贏得五面金牌,近年亦孕育出高爾夫球的曾雅妮、羽毛球的戴資穎、網球的盧彥勳等世界級運動員,但足球水平仍處低谷。改變,總要踏出第一步,航源FC就成為了先鋒,只是前方的路既長遠又崎嶇。

文:蘇威

台灣足球在2017年出現了分水嶺,教育部體育署實施足球六年計劃,從2018至2023年以中華台北足球隊打入世界排名100名內為目標,同時增加國內職業隊或半職業隊,連結足球在地產業發展,興建專業足球場等。就在這年,台灣企業甲級足球聯賽登場,取代原先的全國城市足球聯賽。航源工業與輔仁大學合作,易名為航源,以輔大球員為班底,揮走弱旅之名取得季軍。航源的眼光不僅放在本土,重組後成功申請職業球會牌照,成為台灣第一支通過亞洲足協(AFC)內18項認證的職業軍。

航源成先鋒首戰亞協

航源轉職業全因AFC早於2016年宣佈改革亞協盃,台灣首次獲得一個分組賽席位。由於2017年台企甲冠軍大同、亞軍台電都沒職業牌照,所以航源周詳的計劃成功了,以台灣唯一一支職業軍的身份,頂上出征2018年亞協盃,寫下歷史。為了在亞洲戰場留足印,航源禮聘曾效力美職聯皇家鹽湖城、聖荷西地震及奧蘭多城的海地國腳中場亞歷山大。2018年3月7日是台灣足球值得紀念的一天,航源首次參加亞協盃,作客澳門冠軍賓菲加,上半場一度領先2:0,可惜下半場在20分鐘內連失3球憾負2:3。六輪分組賽後,航源留下了六戰全敗,入6球失24球的成績,數字不好看但意義重大。

初看到亞洲賽事的鎂光燈後,航源在2019年再以台企甲季軍身份晉身亞協盃,並簽入南韓中場朱益成、前海地U23國腳前鋒班奇,以及現時已改投港超東方龍獅的中華台北國腳翼鋒陳浩瑋。航源今次在分組賽遇兩支港超球隊傑志及大埔,在首五場分組賽全敗,但在6月26日主場迎戰大埔賽和1:1,獲台灣足球史上在亞協盃的第一分。教練洪慶懷總結兩次亞協盃之旅,加深了推動足球產業的決心:「亞協盃和台企甲的主要區別,在於球員的質素和比賽強度。球隊表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環境,這就是為甚麼我們必須在台灣創出一個更優良的足球環境,為這行業的每部份培養人才。」洪慶懷認為航源所達到的成就背後從沒秘密,核心價值一直都是推廣足球:「我們仍然有很多目標:基層發展、社會責任、青年軍發展、與社區學校的聯繫。」

■中華台北(右)去年6月作客旺角場贏2:0,48年來首次擊敗港隊。資料圖片

與大學合作栽培球星

從洪慶懷所言看出,航源目光遠大,在地扎根,與大學合作令學生球員更易投身球壇,足球夢不再那麼容易被現實粉碎。20歲的中場吳彥澍是最令人期待的新星,早已經榮升大國腳。曾到日乙FC琉球試腳的吳彥澍認為,航源與輔大合作是年輕人萌芽、為台灣足球進步作出貢獻的理想模式,事關職業球隊的外援為年輕球員立下榜樣,激勵他們走向職業路。

台灣足球發展多年來死氣沉沉,很大程度因為在本土的風行程度,一直被稱為國球的棒球、籃球比下去。中華職棒、SBL、HBL皆獲國內媒體以電視轉播及相關節目相挺,也有公司專門負責營運。再者,棒球有王建民、陳金鋒等,籃球也有林志傑、陳信安這些明星製造效應。反觀足球,除沒職業水準的聯賽外也缺明星球員,而且國內連對歐洲足球的熱愛也沒香港、日本這樣強烈,實難在棒球、籃球這兩隻巨獸中踢出一片天。

電視直播「疫」境下入屋

不過,在航源的推動下,台灣足球慢慢走向光明。當地三連霸的大同、台電、台灣鋼鐵都已通過AFC球會執照認證,壯大職業軍行列,當中大同將出戰亞協盃。台乙今年成立,聯賽終可實行升降制度。同時台企甲亦有電視直播,雖然收視始終不及籃球、棒球,但總算入了屋,令大眾更易接觸及接受足球。武漢肺炎在全球爆發,早前差不多全世界的足球賽事停擺,但多得台灣防疫有成,台企甲率先於4月開打,吸引了世界關注,在困苦中找到轉機。

洪慶懷相信只有讓小朋友萌生進入職業球隊的想法,足球發展才算完整:「青訓不建構起來,沒辦法把足球的餅做大,未來只會更少人關注,所以要和當地區域連結發展,創造更多不同舞台,吸引各界人士投入,慢慢會像是蝴蝶效應般吸引更多人進來。」路難行,但總有有心人灌溉,等待足球文化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