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債券的專家,跟一般朋友一樣,抽了iBond中了幾手已經很高興了。學而優則仕,股而優則債,現在債券是不少上市公司老闆愛好的生財工具。
我們不必從很高層次去看這件事,可能大家會聯想到大劉買恒大(3333)債券,然後再聯想到大劉和許家印的關係。我不是想說這些。不少上市公司老闆現在看股票冇事可幹,偏偏自己公司戶口和自己個人私人銀行戶口有一筆閒錢,心思思總會想考慮買債券。他們未必做莊,而是做閒。
現在古今中外比較炙手可熱的是名牌大學的債券。大學發展需要營運資金,而且不要把大學的資產管理看得太過簡單,名牌大學背後的資產管理比起一般家族辦公室可以有過之而無不及,好像哈佛、耶魯,全部都有自己的資產管理方式。
若大學精於做科學研究,那些特殊的科研成果可以馬上登記註冊patent,然後再利用自己學校資源和資金孵化這些項目,說不定可以培育出一個超級大型獨角獸,回報可以非常可觀。
外國名牌大學現在在疫情期間發了很多債券,他們本身有一個強勁校友網絡,簡單來說,有魚接貨。再加上知名大學的品牌效應,那些債券非常搶手,而且回報亦都非常可觀,二級市場亦都有足夠流動性。
同樣的大學金融模式,中國也有copy過來,而且做得比較進取,例如跟清華比較親密的紫光,在香港甚至有買殼,做借殼上市。可惜好景不常,最近他們有一些債券到期,坊間分析指市場有些擔憂他們的還款能力。
香港的大學則沒有走上這樣的金融道路,他們很多資源都是被UGC鎖住了。我們個體戶要追求自由,首先要達到若干財務自由。正如大學一樣,要做到若干學術自由,首先也要達到若干程度的金融自由,至少不必被政府在籌錢這方面牽着鼻子走。
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