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被指由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昨日正式簽署,涵蓋超過20億人的全球最大規模自貿區正式登場。專家分析,實務而言,中國可憑RCEP對沖美國在新冷戰之下的經濟遏制手段,另在政治上也象徵了中國以其念茲在茲的多邊主義去迎擊特朗普政府的保護主義,「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構成一定的心理威脅」,至於用RCEP邊緣化美國仍言之尚早。
中國、日本、南韓、澳洲、新西蘭及東盟十國昨在東盟網上峯會簽RCEP,以工業產品為主,整體關稅廢除率達91%,原則上各國將分階段降低甚至廢除關稅,有機會危及自國的產品。如進口日本的汽車零件,就有機會使中國的產業受打擊,但中國仍然選擇透過RCEP促進跟鄰近國家間貿易。對於中國如此取捨之原因,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指出,中美貿易戰下,中國對美出口大幅減少,如去年已銳減13%,RCEP之於中國不僅能加強亞太區域整合,讓中國爭取到新的市場,轉移對美出口。
徐遵慈強調,美國對華採取高科技出口管制後,中國需要爭取新的科技與產業合作對象,日韓均為高科技發展國家,相信中國勢必加強對日韓的產業科技合作。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向本報分析,RCEP的主要框架仍是離不開傳統產業的貿易合作及關稅優惠,對已將製造業外移的美國而言,影響主要是政治的象徵意義,「或許會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構成一定的心理威脅」。上述情況也正如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稱,達成RCEP「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此番話充滿暗諷美國的意味。
許楨補充,長遠來看,RCEP若能在金融、貨幣方面有更深入的經貿合作,或會讓中國發揮更大影響力,對美國構成真正威脅,「情況就像江澤民時代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由最初的強調的地區安全合作,發展至反恐,再到近年聯合軍演,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直言,目前很難說將美國邊緣化,而美國也不大關注協定帶來的挑戰。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總監威爾遜(Jeffrey Wilson)昨指出,RCEP會在根本上重構印太的經濟、戰略及制度的架構。《彭博》認為,RCEP是否真的會讓亞太地區的局勢因此倒向中國,仍視乎美國的回應,這也是拜登政府將要面臨的挑戰。其中是否重回以應對中國崛起為初衷的TPP是關鍵所在,然而拜登尚未表明是否重新加入,也曾表明施政重點會放在控制疫情、國內經濟,有利中國搶佔先機,憑RCEP創造一個沒有美國的經濟圈。法新社引述專家稱,拜登政府未來可能會更加着力於與東南亞的關係。
浸會大學客座教授、資深銀行家吳明德則指出,在中美貿易戰下,中國國企及權貴家族可在東盟設廠做美國的生意,方便他們走資。他同時指出,中國雖用RCEP造成一個很好的(多邊主義)宣傳效果,但中國經常破壞國際規矩,其他成員國不免擔心中國會否在合作之後,輸出其意識形態,故不大看好中國於RCEP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