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日,偶然聽到香港電臺清晨爽利節目有鍾志光者說:「《論語.述而》記錄了孔子一句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個『游』,是三點水那個『游泳』之『游』,指浸淫其中。」按現代漢語有所謂沉浸課程,即英國immersion course的方塊字寫法;孔子卻是春秋時代人,沒有「游泳」或「沉浸」於六藝這個觀念。
其實中文「游」、「遊」兩字一般通用,「游泳」也可寫作「遊」,例如《韓非子.說林上》犁鉏說:「假人於越而救溺子(孩子溺水,跑到遠處的越國請人來救),越人雖善遊(善泳),子必不生矣。」而「行遊」也可寫作「游」,例如《史記》卷一一八伍子胥預言吳國將亡:「臣今見麋鹿游姑蘇之臺也。」嚴分「游」、「遊」,是近代的事。
然則「游於藝」的「游」是什麼意思?朱熹《四書集注》說得很清楚:「游者,玩物適情之謂。」又《禮記.少儀》說:「士依於德,游於藝。」陳澔注:「依者,據以為常;游,則出入無定。」玩物適情,出入無定,都有「休憩」、「遊玩」含義,所以近人楊伯峻《論語譯注》把「遊於藝」譯做「遊憩於禮樂射御書數之中」。留意《論語》也有版本作「遊於藝」、不是「三點水那個『游泳』之『游』」。
「游/遊於藝」簡而言之就是「游/遊藝」,例如《魏書》卷四十八稱許北魏名臣高允「依仁遊藝」。今日常說的「遊藝會」、「遊藝節目」等,就是取「遊憩於技藝」的意思,也即以技藝消遣閑暇。今天,不少人或連「遊藝」一詞出於《論語》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