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不可想 - 楊靜

未來的不可想 - 楊靜

這一年因為工作的原因不停和「基因編輯」、「人工智能」、「VR全面浸入科技」打交道——有時是課堂上學生們的科幻作品,有時是現實裏從事這個行業的技術專家,很難不覺得那樣一個無比未來感的未來就要來了。

也許是因為我的興趣所在,每次涉及這些概念,都會陷入關於倫理的討論。譬如話,有一組學生設計了一個未來世界,在那裏一個超級智能AI (super intelligence)全面統治社會,而人類則生活在繭房裏,除了工作,他們不被允許和其他人社交,不許有額外的情緒——人工智能通過編輯人體內的安卓器官可以監控人的情緒起伏。人類的所有情感需求由VR世界中的虛擬景象和NPC滿足。繁殖也不再需要人類性行為,在實驗室就可以人工授精。我問學生為何這個超級智能的AI要這麼絕情,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類有何快樂可言。他們有人面露難色,表示確實沒有意思;也有人躊躇滿志,「老師,也許他們有他們的快樂,或者,那時候人類已經不追求快樂了。」

另一日訪談一家做機器學習的公司創始人,他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超級智慧將全面取代人類智慧,但人類可以講和,並生活在全虛擬世界之中,和真實人的虛擬化身或虛擬人一起生活。我問他們說,那麼情緒呢?感情呢?系統如何模擬。他們回答說,情緒與感情說到底也是生物化學反應,只是人類還沒能理解具體原理和過程,所以不免神話化這些多巴胺反應。我還是不服,追問:「那麼具體到你本人呢?你願意生活在一個那樣的世界嗎?你能夠不分泌多巴胺嘛?你不會害怕嗎?」

對方淡然一笑:「歷史轉折不以人的意志改變,害怕只是一種情緒,它不會阻礙什麼。每一次科技躍進之後,適者方能生存,與其擔心這些倫理問題,不如想想屆時如何改變。」

科技如此,社會也如此,沒想及此,不免會信,然而未來的人是不是真的不會有我這般的憂慮,未來的人是否追求的是我根本想不到的事情呢?

逢星期日、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