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諗,我應該收聲。」- 林夕

「我諗,我應該收聲。」- 林夕

連續兩天講述總辭時機,再回應民主派支持者不同反響。有高人勸喻別為這議題糾纏下去,免得多添火苗,燃燒下去讓「同路人」對罵,親者痛仇者快,為大局着想,換個別的話題吧。

雖然我不同意發表不同意見就等於製造分化,雖然認為「泛民」稱號已經過時,光譜太闊,即使說「民主派」也包含太多不同路線的人,所以,梁家傑或者我們口中的「同路人」,只是目標一致,走到理想中的路徑圖也可以差天共地。

如果「分裂」這字眼帶來恐懼,那就用「分頭行事」吧。為什麼需要團結,應不切割時,就說說「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一聽到批評民主派的聲音,又搬出不要鬧分裂?大一統的觀念,千萬別移植到「同路人」心上;別怕,只要不是存心搞破壞,眾聲喧嘩交集不是壞事,而且你不說我不說,網上依然百家爭鳴,各不相讓。

雖然我認為,各自表述,只要不是存心搗亂,亂一點反而是好事,在亂中才能互相反省,難道「同路人」就介意「外人」公開檢討?為什麼一說「檢討」,就有成見甚至偏見,大喊槍口對內?為什麼這個時候,就忘了伏爾泰名言:「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

議會失守,從此所謂「民主派」究竟如何定義?沒有議員身分還能不能叫做「民主派」?沒有了民主派更好,不必再糾纏於派別的標籤,真正大解放、大鳴大放才能在深耕的土壤上,翻出有意義的東西。本土派既然也定義模糊,又何必強分什麼民主派,製造真正分化的機會?

至於梁家傑那天說:「你咁叻諗到有咩可以做,咁你做吖,唔好講嘢啦。」本人當然知道不必為這句話對號入座,也明白這是他一時的氣話,這氣話如戲說影評人評論得那麼厲害,不如你來當導演啦,不必反駁這心態謬誤,其中「諗到有咩可以做」才值得我們深思。

「有咩可以做」?大把,無力感只是對目前局面看不見希望,希望拜登或川普能救香港,等於聽天由命。誰覺得無力的話,就先休息潛藏一下。「有咩可以做」?至少可以少一點看社交網站別人在說什麼,多看書吧,尤其是中國近代史、中共起家的歷史。

雖然對高人之言不全盤認同,我這個低人一等一理性——如果不感情用事的話——好,就用《達明一派》這幾晚都會在伊館現場唱的《天花亂墜》最尾一句,模仿黃耀明的口吻說一聲:「我諗,我應該收聲。」就換別的話題說得更大聲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