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藝與格鬥運動

傳統武藝與格鬥運動

近來為了寫作又拚命重看一大堆舊武俠小說和電影,對於中國傳統武藝的產生形態,還有為甚麼會在擂台比試上落後於西方的競技格鬥,有了些新的體悟,其中不離兩個詞,就是「社會功能」和「資訊流通」。

今日存在的大多數中國傳統武術門派,追溯起來都在清朝形成,而且主要流行於民間,它們當時的社會功能除了基本防身和保護村族外,就是走江湖謀生,包括保鑣、護院、賣藝等。要知道那是一個資訊極不流通的時代,不同今天你找本書或者打開YouTube就能看到各家各派拳腳兵器的路數,在幅員廣大的中國大陸,武人之間就算各自聽過對方名聲都不知其實。在這樣的客觀背景下,萬一與人交手拼鬥,一些獨到的技巧或者發勁方法——也就是所謂的「絕招」或「秘劍」,關鍵時刻會有出奇制勝的效果。由此可理解為何傳統武藝的教授系統如此封閉,甚至常有師傅「留幾手」私藏不傳,現在我們視為陋習,在那個時空卻可能是武林的保命手段。

反觀西方,自從熱兵器成為戰場主力,武術退到民間,其功能漸漸發展為拳擊、劍擊和摔跤等競技運動。比賽頻繁且公開,也就是說參與者之間的資訊流通量很大,容易互相觀摩、模仿甚至想出對策。這種環境下,「秘招」的存在價值變小,反倒是互相刺激着技術和訓練的進步創新。拳擊被暱稱為「Sweet Science」,因為它的發展真的就像科學:比賽等於做實驗,然後歸納、檢視和改進,再投入擂台試驗,不斷循環。

這就是東、西方武術出現今日差距的根本原因,傳統武藝到底是要單純作為文化去原裝保留,還走上開放競技之路求取改進,則是個抉擇。

喬靖夫

小說家+武道狂+籃球迷

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