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與抑鬱的議題,總感覺牽扯不到醫生身上,不過Zephyrus及Ming過去亦曾在當中掙扎。25歲的Zephyrus去年畢業,在公立醫院任職醫生;24歲的Ming是醫學院的五年級生,二人是醫學院的師兄妹,亦是跨性別者的身份。
其實如同許多跨性別人士一樣,原為男兒身的Ming早在小學時已產生成為女生的憧憬,「有時更躲在浴室偷穿姊姊的校裙。」
Zephyrus不如Ming般一早醒覺,「中學時就讀女校,部份同學會作tomboy(作男性打扮的女性)打扮,參與話劇時亦要扮演男性角色,我發現男性打扮更令我舒服自在。」但這舉動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因此他形容自己當時是「在家是一個模樣,在外又是另一個模樣。」藉此滿足父母對他的期望。
當身體出現男性化的特徵時,Ming這樣形容:「我經常覺得青春期如被火吞噬,滿身傷痕,傷痕意味男性化的特徵,而我一輩子都需要背負這些東西生存。」青春期的Zephyrus對身體的不安與厭惡亦與日俱增,「對於胸部和盆骨的發育有很大的不安,會因而不參與體育活動。」
「小時候看見泰國的跨性別表演者,便覺得不可能在香港發生,而且父母亦不會接受我這轉變。」所以卧室便成了Ming的小天地,她能隨意打扮成自己喜歡的模樣,但門外便成了不可逾越的界線,界線內是女生,界線外是男生。
Zephyrus在中學畢業後,亦開始接觸跨性別的資訊,了解到原來性別能透過荷爾蒙治療或手術改變,但回想家人的態度便深感無力,「即使只作男性化的打扮,家人亦極力反對,我深知家人並不會接受這樣的變化。」
Ming就讀男女校中學,結交過幾任女朋友,因此很快便認清喜歡女生的性取向。雖然同樣喜歡女生,但以女同志身份愛人,似乎令她更逍遙自在,「我不必表現得很男子氣概,亦不一定要是主動的一方,我發現到更多的可能性。」
當時在Zephyrus的認知中,喜歡男性打扮的女性只有tomboy,因此他把自己歸類其中,亦希望自己的作風符合tomboy的行為──喜歡女性,但令他感到矛盾的是,他偶然會對男性心動,對此深感疑惑,「我若是tomboy的話,為何會被男性吸引?」為令自己不再困惑,他會鼓勵自己喜歡女生,直至接觸了跨性別資訊後,了解到跨性別者亦有不同性取向,現時他以男同志的身份自豪。
中學畢業後,二人憑優異的成績進入醫學院,Zephyrus亦是首次進入有男有女的環境,這為他帶來前所未有的煩惱,不過真正令他崩潰的是,在醫院上課或實習期間,幾乎所有患者亦以「姑娘」稱呼他,他驚覺大部份人亦把他視為女性看待,這些日積月累的抑壓亦一度令他有自殺傾向,但幸好他主動向學院輔導員求助。
與此同時,Ming亦因性別不安的情況向輔導員求助,「其實過往因學業壓力,一直有輔導員跟進我情況,其後我在三年級時突然發現臉上長出鬍鬚,徹底引發我的焦慮,我不希望從沒真正活出自我便老去,因此便決定要踏出第一步。」
二人決定坦白告知朝夕相見的家人。Ming選擇先向關係最親密的母親坦白,母親得知後雖感難過但亦選擇體諒,不希望因此事而家無寧日。而Zephyrus的父母起初並不理解跨性別的概念,更擔心的是荷爾蒙治療及手術帶來的影響,雖有陪同覆診,但談不上支持更多的是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後來開始注射荷爾蒙後,Zephyrus不論心理或生理亦產生變化,他亦開始變得自信正面,家人的態度亦逐漸軟化。不過並非所有跨性別者會選擇進行性別肯定手術,Ming便是其中之一。Ming認為若有計劃進行手術的話便去做,但沒有必要為身份證上的一個字,去開刀切除身體的一部份,她認為當身體及打扮能女性化地呈現,她已感到十分自在。而Zephyrus未來則有手術的打算,但並不急於一時,「當開始注射荷爾蒙後,無疑令我增添了自信,心態上亦平穩許多,令我不再匆忙地去達成某件事。」
作為本港少數跨性別醫護人員,Zephyrus亦曾憂心跨性別的身份會否對工作有影響,甚至能否繼續當醫生,但後來他發現醫學院及醫院亦支持及尊重他的決定,終令他如釋重負。但當然生活上亦有少許不便,如工作上要向人力資源部或秘書略略交代,以及生活上需展示身份證的時刻,這類的瑣碎事。雖然工作尚算順利,但日後亦有機會遇上因這事質疑他的病人,「我不認同跨性別者、不同性傾向人士又或不同性別,會在照顧病人上有所分別。」他亦直言日後必定竭盡所能照顧病患,亦相信醫療團隊的專業。
Ming的回應更簡單直接,「病患要質疑總會有原因,但做好本份,其實對方亦無話可說。」雖然Ming表示,未曾想過因跨性別的身份而喪失成為醫生的資格,但這事或多或少改變了她日後志向,「在我成長階段中,性別的困擾是其中一個令我患抑鬱症的原因,所以未來希望投身精神科專業,陪伴精神層面遇到挑戰的人,渡過難關。」Zephyrus亦表示這身份令他有作為病患的第一身經歷,做事上會考慮得更周詳,其次亦希望讓大眾得悉,跨性別者有不同的面孔和工作,但大家同樣是為社會貢獻和服務。
二人亦聯同另外兩位跨性別者Liam與Ashley創立組織「跨青時刻」(Quarks),目的是為跨性別青少年提供朋輩支援的服務,同時亦都希望加強公眾教育,讓公眾能聽到新一代跨性別青少年的聲音。Ming與Zephyrus亦積極參與公眾分享活動,「希望讓大家知道,跨性別者也只不過普通人,他可以是好人或壞人,但絕非他是跨性別者便是一個有問題的人。」
記者:曾 怡
攝影:魏子朗、伍慶泉、潘志恆、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