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確診者買餸中招 疑播疫元凶 街市紙幣含菌勁 魚檔「花蟹」最毒

多確診者買餸中招 疑播疫元凶 
街市紙幣含菌勁 魚檔「花蟹」最毒

【《蘋果》化驗】

【本報訊】本港武漢肺炎疫潮第三波爆發期間,涉及街市的個案多不勝數,本月疫情反彈以來錄得的個案中,亦有數宗確診者曾涉足街市。專家曾懷疑現金鈔票是傳播病毒的「元凶」,本報委託政府認可化驗所化驗三個街市及兩間超市找續得來的10元及20元紙幣,發現魚檔平均總含菌量最高,更有鈔票多達26,000個菌落形成單位,是超市的數百倍。

本報記者上月底在多個街市採集鈔票樣本,包括旺角廣東道露天街市、室內有冷氣的灣仔街市及曾爆疫的紅磡街市菜檔、肉檔和魚檔採樣,另外到旺角一間百佳超市及惠康超市採樣,化驗找續得來的10元(俗稱花蟹)及20元紙幣總含菌量、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含量。

22個樣本中,超市所找續紙幣平均總含菌量為30cfu(菌落形成單位),街市魚檔、肉檔及菜檔平均總含菌量分別高於超市總含菌量201倍、14倍及6.7倍,當中魚檔平均總含菌量是6,050cfu,遠高於肉檔430cfu和菜檔200cfu。

含菌量遠超肉菜檔

紅磡街市一個魚檔的10元和20元紙幣更分別錄得高達26,000和9,600cfu,是各個樣本中最高。不過亦有部份街市檔口紙幣的總含菌量與超市平均總含菌量30cfu相若,例如旺角街市一菜檔的10元紙幣只有20cfu、魚檔的10元紙幣只有50cfu。

全部樣本均顯示無法化驗出大腸桿菌,只有紅磡街市一菜檔的紙幣驗出金黃葡萄球菌含量有10和20cfu,中大微生物學系博士馬學綸認為屬低水平。她解釋,魚檔及肉檔環境較菜檔潮濕,長時間有利細菌滋生,紙幣總含菌量多亦合理。即使使用八達通機,「啲人拍個八達通可能都好污糟」。

馬學綸續指,紅磡街市魚檔總含菌量相對非常高,情況的確需留意,但或是極端例子,可能因為個別商販個人衞生欠佳,或者檔口產品本身含菌量高。至於街市屬露天或室內設冷氣會否影響總含菌量多寡,她認為,即使是露天魚檔,若商販將紙幣塞入濕漉漉的圍裙錢袋或桶子內,環境潮濕會有利滋生細菌。

馬學綸表示理論上若紙幣放在一些通風的筲箕籃,會較容易吹乾,總含菌量則較少,紙幣總含菌量多寡,主要取決於商販處理紙幣方法,而非檔口位置。

滿手魚血細菌激增

化學博士鄺士山(K. Kwong)認為,魚檔紙幣總含菌量高達29,000cfu明顯很污糟,「可能係佢(魚檔檔販)啱啱劏完魚,掂完啲血,冇洗乾淨隻手,所以先咁高(含菌量)」,由於魚血含蛋白質,紙幣上的細菌接觸這些養份後,可以每小時增多幾千倍。

但他認為部份檔口的紙幣含菌量與超市的相若,反映檔販與客人個人衞生意識不錯。他強調,一般人雙手都會有細菌,手機上的細菌亦隨時比紙幣多,只要使用現金後保持個人衞生,不觸摸眼耳口鼻和面部,回家後清潔雙手就可以。

雖然專家提倡電子消費,但鄺士山認為會引起消費者對私隱的憂慮,所有消費紀錄都被記錄。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認為,由於細菌與病毒性質有別,不能因為含菌量高,而推斷增加新冠病毒有可能生存,不過他指出,已有海外大學團隊及香港大學研究證實,武漢肺炎病毒可於紙幣、硬幣表面存活二至十日,「所以你掂過銀紙,無論係嚟自街市、超市,病毒係唔會認佢係紙幣定硬幣,嚟自咩檔口」。從公共衞生管理角度,實行電子支付較有利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