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上月中在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為公眾街市推出非接觸式付款的一次性資助計劃,讓食環署及房委會轄下公眾街市商販申請,每個租戶可獲5,000元單次資助,為顧客提供最少一種非接觸式付款方式,計劃本月30日截止報名。記者昨觀察紅磡街市,設有電子支付的檔口寥寥可數,有魚檔表明不會參與計劃,認為甚少客人使用,亦缺乏人手處理。
魚檔檔販李小姐參加了資助計劃,檔口兩星期前起設有微信支付,至今只有數位客人曾使用,因為客人主要是長者和外傭,不懂使用電子支付。她暫時不考慮安裝八達通機,因為擔心雙手經常被鹹水沾濕,操控八達通機會容易故障。
同檔魚販黃先生表示,八達通每次收錢都要按金額,操控需時:「超市有定一個人負責收錢,街市唔同喎……下下除個手套又㩒八達通,兩個月就要執笠啦。」另一位魚販鄭太知道資助計劃,但不打算參與,一來因為不甚了解電子支付用法,二來八達通機需固定在檔口某處,收現金的話,檔販則可隨時移動收錢,方便得多。
現場所見,整個街市內只有一個海味雜貨檔安裝了八達通機及支付寶,不願上鏡的檔主表示早於9月未有資助計劃時已安裝,但至今完全沒有客人使用。肉檔職員陳先生表示,檔主早前已開始在多間分店實施電腦化,八達通機亦於數日前運到,準備開通,陳先生說已習慣電腦化結算,新措施下他們不用經常「搵大餅」,感覺較衞生。
食環署回覆本報查詢稱,資助計劃預計可惠及約12,000個該署街市攤檔租戶,但截至本月12日,僅收到約1,000宗申請,會盡快處理申請及向合資格攤檔租戶發放資助。
本報向領展及香港街市查詢轄下街市的電子支付設置進度。領展稱,早在2011年已率先在旗下的鮮活街市引入電子支付系統,已翻新了的40個街市,所有新簽租約的檔戶均須安裝電子支付設備。香港街市亦表示,集團旗下全線街市均有設立電子支付系統。
街市檔主以外,的士司機同樣經常要接觸現金交易。的士司機工會主任杜燊棠認同八達通交易能減少感染風險,不過現時的士司機需代車主負責八達通行政費,若八通達機有任何損毀,都要由司機承擔,除非車主願意負責相關費用,否則司機缺乏誘因參與。而且現金交易對司機還有其他好處,若是車資金額非「齊頭」,司機較易收到貼士。若用八達通支付,司機所有收入均有紀錄,報稅「無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