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嚐假期●薄扶林村姑後花園 是有種藍…紮得緊染出愛

遊嚐假期●薄扶林村姑後花園 
是有種藍…紮得緊染出愛

昨日帶大家到薄扶林村,追憶舞火龍、牛奶公司等文化遺產,其實近年有一班熱心的村民成立了「村姑工房」,運用藍染布藝建設自己的社區,武肺來襲時更親手縫製藍染口罩給年老的村民。記者今天就跟村姑上後山,了解甚麼是天然染料,親手學習不同的藍染布藝紮法。

村姑背後的導師傅凱兒(Alice),2013年因為機緣巧合,協助薄扶林村繪畫了一幅導賞地圖,慢慢參與不同的社區活動,認識一眾村姑。「喜歡自然染是因為大部份植物對皮膚無害,甚至有藥用價值。」Alice曾走訪台灣、日本等地學習自然染,近年她把手藝傳授給村姑,主要為亦屬自然染的藍染。村姑工房在2018年成立,每月都有不同的手工藝活動。今天由Alice及村姑玲玲姐帶路,走入薄扶林村的後花園,來一趟心曠神怡之旅。

「馬櫻丹的花可以染出黃色,鬼針草則染出淡黃色。」Alice在山上解說不同植物染色效果。鬼針草長出了一朵朵小菊花,外表平凡但屬於入侵性物種,雖則是野草,卻具藥用價值,食環署清潔工經常都在山上清理數以斤計的鬼針草。村姑經常跑到後山,認識不同的植物特性,探討製作大自然染料的可能性。以鬼針草為例,只要簡單清洗,再用慢火煲40分鐘,便可以製成天然淡黃色染料。用鬼針草染色,布料必須用全棉或絲質,事前把布料浸豆漿更易上色。

村姑工房在2018年成立,核心成員有八位,今次由玲玲姐(左三)和Alice(右一)帶路,走入薄扶林村後花園。

玲玲姐的成品(左)與記者的,明顯看出紮染圖案的分別。

獅子山圖案是玲玲姐得意之作。

村姑日常除了藍染,還會製作不同手工藝,如精緻的瓶中景。

村姑的作品用於薄扶林村的活動上。

加麥芽糖發酵 染料保養好如滷水

「一開始我教他們染布,之後村姑教我怎樣縫布、夾布,她們真的非常有耐性。而紮染則着重紮得有多緊,村姑們亦非常拿手。」Alice教授村姑用馬藍加上木藍等植物材料,再加入麥芽糖及米酒發酵,製成染料。假如染料保養得宜,每天攪拌及添加一些營養劑,如糖蜜、清酒等,可以玩足一至兩年,就像滷水一樣。

玲玲姐更即場教記者藍染紮布方法,把方巾摺成三角形,再用橡筋紮起,看似簡單的工序,記者已經投降。把布料浸入染缸大約3分鐘,變成綠色,待氧化再多浸3分鐘就完成。玲玲的作品明顯看出是一個星形圖案,記者的則有凌亂美(笑!)。薄扶林村文化環境保育小組的成員兼村民長哥笑言:「我夏天的衣服全部都是藍染,由老婆(玲玲姐)一手包辦。她們這群村姑,最特別是住得非常近,透過手藝凝聚在一起,成為生活上的好朋友。」

Alice採用木藍及馬藍,加入麥芽糖及米酒產生發酵作用製成藍染染料。

鬼針草具藥用價值,可染出淡黃色。

玲玲姐即場示範紮布方法,把方巾摺成三角形。

布料浸約三分鐘,待氧化再多浸三分鐘就完成。

縫製三百口罩 贈老村民擋武肺

當初村姑玩藍染只屬聯誼性質,年初因為武肺爆發缺乏口罩,村姑自發為老村民縫口罩,「懂得縫布的村姑,教不懂縫布的村姑,大家分工合作,務求製作大量口罩,分派給區內長者,共縫了300多個口罩。」村姑Ann熱愛縫製衣服,日常會為自己及子女做衣服。

「村姑學習藍染不是為了製作禮物送給他人,她們靠藍染發展村內社區,意義更大。」Alice在學習自然染過程中遇到不少啟蒙老師,所以也會無私地把所有技術傳授給一眾村姑。村姑手藝可謂五花八門,自然染、陶藝、裝飾物等,由牛奶公司宿舍改建的博物館明年落成,村姑亦有機會在這裏舉辦工作坊,透過手藝讓大家認識薄扶林村的故事。

村姑製作超過300個口罩派給街坊。

村姑的製成品包羅萬有,有索繩袋、小手巾等。

查詢:薄扶林村社區檔案館

記者:翁怡富

攝影:張洛晞、許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