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侯斯頓和希治閣的電影在題材方面起碼有一點相似之處,就是兩人都在反覆思考討論生之虛幻和死亡的迫切;當然兩人的思考模式和討論風格都大不相同。尊侯斯頓的「無比敵」(Moby Dick)、「碧血金沙」(The Treasure of Sierra Madre),和「霸王鐵金剛」(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無非是要證明人類為了滿足自我的種種追求都是偉大的捕風捉影,到頭來還是要面對幻滅,亦即是死亡。
「霸王鐵金剛」改編自吉卜林的短篇小說;電影中的辛康納利和米高堅兩個流氓退伍軍人攜手前往阿富汗東部的一個小國冒險掘金,結果誤打誤撞,辛康納利被小國人民視為真神,登基為王;後來無意中被識破,遭處死刑,從橋上跌下深淵。米高堅死裏逃生,把一個包裹帶回去給吉卜林。吉卜林打開一看,原來是辛康納利的首級,依舊戴着王冠,但是已經快要化成骷髏。「霸王鐵金剛」娛樂性相當豐富,史匹堡承認他的「奪寶奇兵」系列從它那裏得到靈感。但是在娛樂性的包裝之下更隱藏了深沉的主題:大白人可笑復可憐的優越感;權力能使人腐敗,甚至瘋狂。早已有人指出吉卜林的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和康拉德的Heart of Darkness頗有共通之處;Heart of Darkness裏面的Kurtz 前往非洲營商,自以為能夠給土著帶來文明,結果卻自己墮落為貪婪殘暴的土王帝。
「霸王鐵金剛」最後的一個鏡頭,那戴上金冠的骷髏頭,概括有力地說明了權力的虛幻。這叫我聯想到希治閣的「觸目驚心」(Psycho)裏面最後的一個鏡頭也是一個骷髏頭,不過沒有那麼明顯;我們可以看到安東尼柏堅斯那詭異的微笑臉孔,然後在這臉孔上溶疊了一個露出牙齒的骷髏,只是鏡頭並沒有停留太久,稍縱即逝,因此更為耐人尋味。如今安東尼柏堅斯早作古人,因此這個鏡頭其實也就預告了每一個人的結局。
忽然想起來這些,只是因為辛康納利的去世。既然背負着「鐵金剛」的盛名,他的去世尤其震撼,叫人深思。他曾經在訪問中若無其事地提及自己的死亡。如果你曾經看過「夢遊小人國」(Darby O’Gill and the Little People)裏面年輕力壯的他,再看到他需要僕從扶着他走路的視頻,自當明白,人生在世,並沒有甚麼真正值得誇口的事情。我比較喜歡他在「風流名士風流債」(A Fine Madness)飾演的那個潦倒詩人,還有「羅賓漢與瑪麗安」(Robin and Marian)裏面的他,英雄遲暮,禿頭露腿,肌肉鬆弛,然而一派隨意的風神,穿上灰色的寬袍,和田園風韻的雪活樹林打成一片。其時柯德莉夏萍和辛康納利皆四十五六歲的年紀。年輕的時候初看只覺得他們顯老,如今重看卻頗能體會那濃於酒的愛情況味,而且發覺兩人皆散發着柔和如同珍珠的光華。電影的結局是多麼的叫人喜歡:羅賓死前叫小約翰將一支箭往窗外射去,弩箭跌落之所在,便是他和瑪麗安合葬的地方。但見那支箭一直向高空飛去,消失在無限的晴空遠處。這是死亡的另外一個顏面。希望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