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疫情嚴峻,由每天九百多確診,一星期便攀升到超過一千五,數字日日創新高,全國死亡人數則破萬。最新估計到十二月中,安省每天新增個案會達六千五百之多。多倫多市的中小學與幼稚園依然照常上學,反而大學大都只作網上授課。多大校園幾成禁足之地,進出學院都要預先填表、約見任何師生也要紀錄備案。當所有校內活動都改為網上進行時,每天視像會議等閒五、六個,不消兩三星期,Zoom fatigue已常時於胸臆間鼓蕩,鬱悶難當。準備不同步(asynchronous)課程所花時間工夫比平常多幾倍,但學生也不好過,須獨自看片學習之餘,還要參與網上討論,即使一班只二十餘學生,一周下來的帖文已逾百,而不少學生修讀五個科目,每個科目都新添這種沒完沒了、為討論而討論的作業時,每周需要兼顧的討論帖文便積壓數百之多,而每段文字最少一二百字,單是這種討論區的參與已教人昏頭轉向,成為一種師生累鬥累的新常態。
加國邊境封關後,很多外地學生未能回來上學。他們活在不同時區,住於北美西岸的相差三小時,南美地區的相差一小時,亞洲地區的則差距達十二小時,是故學期初許多教授都提供不同步課程以作遷就,理想化地以為可以依靠討論版來維繫一個虛擬班房的運作。事實上,若課程是不同步,欲於教學平台上營造出虛擬的群體氣氛,讓學生之間有所互動、發表意見,或於理解上有疑難亦可與同學討論,而不是單靠觀看教學影片來完成課程的話,建立討論區便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否則課程質素便如MasterClass那類網上自學平台無異。朋友的兒子剛考入另一間大學,其中一科的教授,竟然只安排學生每周自行閱讀教科書的頁數,不設網上會面時間、沒有預錄講學影片,跟看書自學完全沒分別,比起不同步課程更有所不如。
美好意願不一定經得起實際環境的衝擊,也不是每一樣事情都能找到代替品或代替方案。討論版的缺點,不消兩三星期便不斷浮現。學生需要對每周訂立的題目發表意見,然後教授又要想辦法確保學生都細讀其他人的見解,結果便規定還須回應若干其他學生的觀點。但學生哪有那麼多的新觀點?出來的情況便是遲發表的,幾乎便只有唯唯諾諾的份兒。而且在課室內輕鬆交談是一回事,要把自己意見化成文字讓其他師生閱讀卻是非常不同的另一回事,很多學生為此苦惱不已。至於教授評估這些討論,又是另一難題。聞說有其他大學的教授,想出要學生對其他帖文給Like數目作為衡量參與交流的準則,總之為了應付現今學院流行評分方法多樣性、培養所謂批判思維等要求,招數千奇百怪、層出不窮。
如上種種,可視為作繭自縛之例。知識份子每每喜歡理論先行,尤以僅於象牙塔內看此花花世界的學者為然,沙盤推演出天下無敵的假設,問題出現時便以更多的理論來補鑊,重床疊架、踵事增華,卻是離地失焦。由爭取平等待遇演化成逆向歧視的極端,便是如此逐層積累而成。若理論先行的知識份子,再被政治意識形態俘虜,以為可以締造出美麗新世界、自由烏托邦,無非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欺己欺人之舉而已。
我今年參與了一個為期一年的網上交流課程,當中不少年輕美國學者,實在點子多多,提供了不少聰明方法來解決不同步課程的問題。但解決方法其實跟西藥一樣,處理好一樣事情,同時也衍生出超乎想像以外的副作用;然後再有辦法應付新添的問題時,由此產生別的岔子,沒完沒了。我可沒有這樣的耐性糾纏,與其挖空心思處理不同步課程的各種缺失,不如決定下學期開始便只教同步課程,寧可安排網上教學於上午十一時左右,不會有學生需要凌晨三四點爬起來上課就是了。
互聯網製作出的虛擬世界,墮陷其中,令人不復現見真實世界,連知識都以虛擬為本,傾迷誑幻、人情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