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醫術: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梁憲孫)

醫述醫術: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梁憲孫)

二十歲的志明一向身體健康,近日感覺非常疲倦,皮膚有瘀青;驗血顯示嚴重貧血,白血球數目上升,負責止血的血小板數量則大幅減少。骨髓檢查確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染色體及基因測試顯示癌細胞具極高毒性,難控制兼易復發。志明接受化療後,病情初步受控,但仍擔心很快復發;醫生建議志明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geneic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造血幹細胞移植」又稱「骨髓移植」,可治療血癌或其他血液病。捐贈者可以是病者本人,即自體移植 ;也可以是白血球血型脗合的親屬或無血緣捐贈者,即異體移植。接受自體的病者主要是淋巴癌及骨髓癌病人,而後者則多是急性白血病患者。異體移植改變病者免疫系統,具抗癌作用,屬免疫治療的一種。

骨髓負責製造多種不同的血細胞,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不同的細胞各司其職,包括攜帶氧氣、對付感染及幫助止血。骨髓含造血幹細胞,二十四小時不停製造數以百萬計的血細胞。在正常情況下,造血幹細胞主要集中在骨髓內,捐贈者的周邊血液只含極微量造血幹細胞。提升周邊血造血幹細胞數量,可在收集前先為捐贈者預先注射多天的「升白針」(G-CSF)。

病者在移植前必須接受極高劑量的化療,個別病者或需要同時全身接受放射治療(Total body irradiation);目標殺死體內殘餘癌細胞,但亦同時消滅正常骨髓細胞,之後必須輸入捐贈者的造血幹細胞作補充。

異體移植的捐髓者,首選白血球血型完全相同的兄弟姐妹;次選包括白血球血型完全脗合的無血緣捐髓者,或半脗合的家人(Haplo-identical family donors)。如病者是小孩子,亦可考慮「臍帶血移植」(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

長者接受傳統異體移植有較高風險,可考慮「非清髓性移植」(Non-myeloablative transplantation),又稱微型移植(Mini-transplantation),病者在移植前接受強度較低的化療及抑制免疫力藥物,可減移植風險。

梁憲孫 養和醫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