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港股的「月初升市效應」頗為明顯。所謂月初升市效應,就是有月初幾天會有較為凌厲的升幅,然後到月中則有不同程度的回吐,直至月底後又再循環。
如果以月初第五天恒指收市價,與之前一個月最後一個交易日比較,由2020年至今,這種月初升市效應,在過去11個月中出現了7次,僅在1月、5月、8月及9月失效。神奇的是,即使在今年3月的「超級大跌市」前,恒生指數由2月底的26129點,升至3月6日的26146點,也錄得約17點的升幅,兼可順利避開其後的環球股災!可以見到,即使股市慘烈,但無阻「月初升市效應」的出現。事實上,即使在2019年,以同樣的方法計算,這種月初升市效應出現機率也相對偏高,多達8次,出現機率多達66%,僅得5月、7月、8月及10月失效。
一般而言,在市場尋找出來的規律,能夠賺錢就可以,毋須過份解讀,因為「發現」與「證明」規律是兩個層次的事,在實際操作上也沒有任何意義。不過一般投資者總愛為其加上一些無法證實的「原因」,才能感覺良好,那我就姑且拋下一些想法:一是期指一般在月底前兩天結算,打完仗後都要回氣,故上月是跌市的話,到月初股市都會略為回順,稍稍「養肥」指數之後再打過。
另一想法,則是散戶一般在月底出糧,有錢身痕,強積金公司也須被動地為打工仔的資金買股票;也有一些投資者會在月初進行月供股票等動作,都會買入大價藍籌股,故這個時期如無意外,造好易過造淡。
雖然月初升市效應比較明顯,但沒有量度升跌市幅度,故最終投資者能否直接套用這個效應賺錢,或是否需要進行其他調整,仍須多作研究。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
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