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為口奔馳,食無定時,很多時候都會以預先包裝食物或快餐作為正餐。但其實很多加工食物都暗藏健康危機,稍一不慎身體真的會「越食越壞」。研究發現腸道健康,尤其是腸道內微生物菌群平衡,對我們的免疫系統及引發很多都市慢性疾病都起着關鍵作用。而飲食就是我們腸道健康最重要的一環,究竟應該怎樣選擇「好食物」呢?
均衡及多元化飲食,可以保持腸道細菌群平衡。選擇食物盡量要見到食物的「原貌」,盡量選擇有信譽的來源地,避免進食添加激素及抗生素的肉類和家禽,生果蔬菜亦應當浸泡30分鐘或以上,及用清水沖洗殘餘在表面上的農藥及除害劑,這些現代農業的化學物質,被發現對腸道菌群有極大的負面影響。過量精製糖份的近代食物,例如砂糖、餅乾、汽水、甜品、白麵包、白麵條等應該盡量適可而止。
近年亦開始討論食物金字塔的觀念是否真的合適所有人的胃口?傳統食物金字塔建議少肉、少油及多吃碳水化合物,但後來有研究發現這個建議有可能是令美國人越吃越胖的元凶,血壓、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病發率也不斷上升。近年科學家對這個食物金字塔的觀念有非常大的質疑,其實每個人的腸胃道都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適合較清淡,但有些人反而可能適合高脂高蛋白,甚至有些研究發現有些人可能適合「間歇性斷食」,每個人適合的飲食不會完全一樣,要因應自己的體質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腸道菌群測試」(Gut Microbiome Testing)相信有機會是未來進行個人化飲食建議的一個重要方向。
如果想食得健康,高度加工食物(Ultra-Processed Food)一定要盡量避免,只要翻開食物標籤,見到有五種或以上的添加物,很大機會就是過度加工的食物,常見高度加工的食物包括:餅乾、包裝麵包、蛋糕、包裝飲品、汽水、香腸、即食麵等。高度加工食物通常會用比較劣質的植物油、糖份、乳化劑等,長期大量進食,會破壞腸道菌群健康及免疫系統。
總括而言食快餐只要識得食,盡量選取「原」食物,都可以食得健康。
盧景勳醫生 中大榮譽臨床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