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新一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4239)配發結果出爐,46萬認購者中約一半人可獲分派4手iBond,認購3手或以下可獲全額分派。不過分析普遍對經濟前景並不樂觀,建議上市首日達3%至5%升幅即掟貨套現,迅速鎖定回報,再把資金轉至更高回報的地方。
事隔四年,政府推出第七批iBond,最終發行額150億元,昨公佈配發結果,共有45.6萬人認購,涉資383.6億元,超額2.8倍,當中23萬人更獲分派4手iBond,餘下19.6萬人則獲分3手或以下。新iBond下周一(16日)發行,下周二 (17日)掛牌上市。
這次iBond的最低保證年息率達2厘,較昔日iBond的1厘保底息率高,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表示,新iBond所設有的最低回報保證,可確保投資不會因通縮而陷入零回報。
不過業內人士普遍建議首日即沽出iBond,鎖定回報。中國通海證券投資策略聯席董事阮子曦表示,基於市場的分配率較高,以及在經濟環境欠佳、日後通脹升幅有限的前提下,料iBond首日升至102元或103元。他指,抽iBond的最佳目標是「鎖資兩星期內就賺2厘」,若無貨的投資者在二手市場買入,水位或已較銀行定期存款低,變相吸引力不高;計及慳得的時間成本,若首日升幅達標便可沽出。
光大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預料,iBond首日有機會見3%至5%升幅,由於同樣料本港日後通脹或放緩,「最後利潤有機會低於過去幾次」,保守的投資者可持有至到期,惟股民則可在首日掛牌升幅達5%時,便率先沽出。
他解釋,若投資者相信未來疫情放緩且經濟逐步復蘇,同一批資金於股市獲利的空間更大,「舉例銀行股恢復嘅派息水平都不只2厘」;若家中有年滿65歲的長者,即轉錢去抽保證有3.5厘息的銀色債券,利潤更可觀。就算在價格見104時沽出,即時轉入年息1厘的銀行定存,三年後所得利潤仍高於將iBond揸到尾。
有基金經理亦指出,一般認購iBond人士都不會持貨太久,加上iBond上市數天後,其在二手市場上的成交並不活躍「冇乜人氣」,且買賣差價變得很大,「識玩」的投資者大可在首日套現後轉投更高回報的產品。
首批iBond在2011年推出,其後連續推出6批,六年間累計的發行總額為600億元。每批發行條款相若,債券每手1萬元,年期為三年,每半年派息一次,以浮動利率及固定利率中較高者作為票面年息率;前者與最近六個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掛鈎,後者則會參考市場上類近信貸質量債券的利率,前6批定息為1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