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玩完】
【本報訊】全國人大繞過本地法院及立法會直接DQ議員,又定下「愛國者標準」審查今後當選議員。法律學者戴耀廷認為,即使體制內此路不通,不代表抗爭路畫上句號,走出議會培育公民社會,「等到下一個時機就只會爆得更勁」,政權收窄空間反而令香港人更團結。政治學者馬嶽表示,人大任意DQ,到底議會尚存多少意義、民主派應否再參選及派甚麼人選,是今後必須思考的課題。
「沒有最黑暗,只有更黑暗」,早前提出立會35+大計的戴耀廷不諱言,相信還有更黑暗的日子來臨。政權全方位打壓下,他認為灰心是合理反應,雖然抗爭似陷入低潮,「但唔會低過雨傘運動之後」,現時有大量港人覺醒,抗爭減少只是策略性退卻,調整心態、休息養傷,「等到下一個時機就只會爆得更勁」。
戴耀廷認為,過去無論是風雲計劃或立會35+,均是從體制內尋求變革,「同對手跟返個遊戲玩」,但當北京肆意改變遊戲規則,體制內之路或已走盡,但不代表抗爭之路同時畫上句號,其中一個方向是建構「體制外的抗爭共同體」,「香港仲有好多問題,唔一定要靠政府,咪民間自己傾點解決,一齊討論大家對未來嘅想像」。北京由提出議會延任一年,到現時DQ議員,目的之一是分化民主陣營,但物極必反,戴耀廷指:「打個比喻,本身係一間房,你越收窄個空間,咪只會令大家冇辦法要逼埋一齊,俾你逼到要團結。」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預料日後議會抗爭之路將大幅收窄,既然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任意頒佈新規定即時DQ議員,難保日後借拉布為由DQ議員,「人大常委會可以隨時加一樣嘢,然後手起刀落,唔使再經其他程序。即日開個會,就會冇咗個位」。若明年政府恢復立法會選舉,民主派的部署將成焦點,馬嶽指:「總辭之後,明年立法會選舉嘅論述係乜嘢?仲係咪參加?係咪換新人上去,冇做過尋求外國勢力干預同宣揚港獨,就會畀你選呢?」馬嶽坦言沒有答案,要留待整個民主派決定,但按現時標準,很多本土派亦難逃DQ。
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學部副教授成名認為制度內抗爭仍具重要性,參考韓國人民在極權下爭取民主的漫長路,議會及街頭雙路線需並存,尤其議會用以聚焦社會視線,有助動員群眾,亦是一個重要平台要求政府交出資料和解釋政策。今次民主派總辭是對人大DQ四名議員表示抗議,未必與重返議會有矛盾,但他同意今次DQ對香港政制打擊很大,部份人或移民,令民主派票源減少,專業人士或會擔心成本太高而不走從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