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去年今日,中文大學烽煙遍地,曾置身「中大保衞戰」風眼的中大學生會核心成員憶述去年面對校園內的嚴重分歧時,一度不知所措,因中大同學視中大為家,外來抗爭者卻視之為戰場,學生會角色非常尷尬,既有為同學發聲之義,亦擔心被質疑「起大台」和「攞光環」,矛盾中只能「見步行步」,認為未來抗爭者需思考如何協調,例如「約法三章」。
「中大保衞戰」時擔任中大學生會副會長的葉子萱,因學生會「斷莊」今年擔任署理會長。葉接受本報專訪時憶述去年「戰況」,指學生會莊員分佈校園不同角落協調,亦有人在會議室負責法律支援和發佈資訊,透過即時通訊程式Telegram更新校內情況。保衞戰由去年11月11日開始,直至15日大部份留守者撤離。葉憶述11月13至14日間,抗爭者對去留分歧很大,雖有人認為學生會應有領導角色,但在「無大台」原則下無人敢做決策,「唔上唔落」的狀態令他們不知所措。
去年「落莊」的學生會前會長區倬僖,今年出任學生會臨時行政委員會主席。區指中大學生會若扮演較強角色,或被質疑「起大台」和「攞光環」,但若不代表中大同學「企出嚟」亦說不過去。區認為,中大保衞戰揭示「無大台」的問題,例如14日凌晨曾有三位「二號橋」手足宣佈要向政權「釋出善意」重開行車線,引起很大爭議,「呢幾位自稱代表二橋嘅手足,佢代表性有幾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