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了才看《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理由很無謂,因為不懂國際象棋。不懂國際象棋,出於社交恐懼。讀中學時,流行橋牌學會,也有同學沉迷捉棋,尤其中國象棋。我很少參與,比較多玩飛行棋,自己跟自己玩,是紅是黃是藍也是綠。
我就讀的中學,是一間男校。
看《后翼棄兵》,女主角的啟蒙恩師,是個校工,咪就係留在地下室自己跟自己玩?既是黑子也是白子,自得其樂。偏見害人,國際象棋根本很適合自閉人士:就算你是天才,幾歲捉贏高中生、大學生、洲際冠軍,慢慢做埋全國冠軍、世界第一,過程中,也可以不跟任何人交流,自己跟自己個腦交戰。除非你似Anya Taylor-Joy靚女,棋下敗將個個做了入幕之賓,被迫交流,是後話。
或者受到九十年代由徐克與嚴浩合導的電影《棋王》影響,錯覺以棋為主題的作品,必定嚴肅,例如十幾年前由張震主演的《吳清源》。又或者,是給無厘頭慶賀香港回歸的《棋魂》嚇怕了。事實上,《后翼棄兵》很親民,比想像中更有親切感,根本就是一齣九十年代港產賭片。女主角年紀輕輕面對一班哥哥,以一敵十,下了一步即去隔籬張枱行另一步;長大了,在斗室中,跟幾個志同道合棋友車輪戰鬥捉快棋;咪就係《賭俠》,劉德華跟周星馳在侯賽因個郵輪賭場玩百家樂玩大細玩到《焚心以火》都出埋?女主角跟天才兒童跟蘇聯棋王捉到筋竭力疲,要封棋,翌日再戰,咪就係《至尊無上》或者《少年賭神》?香港人不識國際象棋,不出奇,識賭就得!女主角食完藥,見到天花板有個巨型棋盤,完全是特異功能!
Anya Taylor-Joy也似足周星馳的角色。天才橫溢,但出身低微,靠本能可以輕鬆擊敗一般對手,到面對頂尖高手,觸礁,經驗不足,情緒智商不足,好容易一蹶不振。賭聖靠綺夢幫手重振雄風,見到綺夢觀戰,自信心立即返晒嚟;Anya Taylor-Joy靠的,是她的媽媽。媽媽愛喝酒,喝到病,來不到現場,即無心戀戰。
嚴格上,不是媽媽,是養母。故事設定女主角是個孤兒:親生媽媽帶埋個女尋死,自己順利死亡,個女奇蹟生還,被發放到孤兒院,在青春期,即將初次來潮,十幾歲才被領養。養父擺明不高興,隔一排,果然離家出走,留低老婆與養女自生自滅。要不是養女棋藝超卓,不斷參加比賽搵到飯食,真係連生計也成問題。
整季劇集,共七集,我看得最留心的,是看似最平淡的部份。養母本來一如全地球所有怪獸家長,見到個女愛捉棋,要買棋盤,覺得浪費,建議不如參加其他學會,更加方便交朋結友。搞到個女想報名參賽,也要先問人借錢。嘩,到發現是條財路,嘴臉立即不同,幫手做資料搜集、填埋表格、跟學校講大話請假,比一心證明自己能力的女兒更加積極。看到那一段,我還懷疑劇情會否說到女主角成為搖錢樹,給剝削給虐待,天才淪為負累?看下去,當然明白是另一回事,養母的確把養女視為己出,只不過,兩人相遇的起始點,女主角已經十幾歲,半成年了,跟陌生的親人總有一層隔閡。
或者,這才是最理想的關係。做母親的,不是不愛女兒,不過,顯然更愛自己。確定個女在國際象棋上有潛質有興趣,二話不說,重拳出擊,無話要先讀好書呀學好中英數呀最好考入名校先啦。換了是親生老母?就算明知子女叻捉棋叻唱歌跳舞叻剪髮叻做生意,也會覺得旁門左道,好像只有一個大學學位就能夠取替一切。一代棋王,極大機會就此白白犧牲。
不是血緣的問題:見過好多父母,對親生子女的關注程度,及不上家傭的一半,可能僅比《母子逆緣》(Mother)的長澤正美好一點。是群眾壓力問題,好像不大大聲管束子女便是疏於教養,在外人眼中是不負責任,便沒有面子。沒有面子,才是他們真正的關注。也有可能是權威性的問題,尊重一個人,先要假設對方是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可惜,家長都愛把子女視為智障,然後,不是過份溺愛便是過份操控,也是謀殺。
作為一個家長,看完《后翼棄兵》,不要妄想學懂國際象棋的規則,至少,學一學跟子女的相處之道吧。方法?似乎不算太複雜:就似養母向養女客客氣氣提出要求:做你經理人,抽你一成佣。好運的話,客戶明白事理,認為把佣金提升到十五巴仙才合情合理,然後,一齊開支酒碰杯慶祝。香港人?要不是你食我嘅住我嘅所有獎金要落晒我個袋點會有佣金這回事,要不就是你咁乖你咁叻你啲獎金攞嚟買架Tesla獎勵一下自己啦,唔夠的話阿爸阿媽畀埋尾數啦。
賭聖做到賭聖,也因為三叔只是三叔,不是他的親生父親呀!
方俊傑
觀塘長大,壹仔打滾,偏愛西片、西劇、中日韓美女。利物浦快樂球迷,非西人一個。facebook : 方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