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此話用在民主派議員要辭不辭上面,並不準確。事後才發覺我的天啊,怎麼會這樣,早知道變成ABC,當初就唔會XYZ啦。「早知」是假定語氣,對應民主派議員情況,不用假定, 只要對共產黨行事有基本認識,今日的局面,簡單如ABC,亦如abcdefg順序下去,一定走到xyz那一步。
有早知冇乞兒,但乞兒也知道中共要把立法會變橡皮圖章生產大隊,如果abc是選舉主任水鬼升城隍開啟了DQ前奏,def就是以疫情為由煞停原有選舉,然後丟出了整體延任的魚餌,上鉤之後,先製造分化民主派誘因,最好有不可彌補的裂痕。
接受延任,認為議會戰線還是要守住的,就要你背上接受委任的原罪。然後再露出猙獰的面目,走到讓你最難看一步:憤而辭職,過去支持或一看不順眼的人,吃着花生,原班人馬,以後一票不投。
好在本欄早在走出ABC那時已經連寫三日,此時不辭,還待何時,證明不是事後裝孔明。別等人大出手,總辭要先下手為強,遲一步,則進入螺旋陷阱,裏外不是人。可是民主派不只遲一步,更步步錯。先是要開會討論對策,這種會也是遲來的協商,一早就要推演對手不難猜到的招式,plan abcdef,當中難道就沒有入局後才又DQ你玩殘你讓你民心盡失那一步?
最意想不到是居然想出尊重民意,又重來一次公投,贊成他們辭好還是不辭好。結果又有議員中途出走,事後再有不能接受結果者自行辭職。與其說會消耗民氣的公投,是體現內部民主精神,不如說沒有個人決斷力,沒有為自己設下底線,只好訴諸民意以躲過接受委任的污名。
認定越來越單薄的那個記者會,胡志偉還說要等到一旦DQ四議員消息為真,即時總辭。即時在記者會上總辭都遲了,還要等?如是者,我是中央,就再玩你一鋪,讓消息暫時停留在消息,讓你們再坐一會,期間必然有一兩個實在坐不下去,那就再分化多一會。等到消息變成事實,才「憤而總辭」,已經樣衰到爆。
當時還可以有打國際線的效果,焦點轉移到人大身上,「堅決不接受委任」、「民選議會制度大破壞」,現在的說法則是:證明中央已經不擇手段,露出狐狸尾巴,胡亂DQ議員。喂喂,DQ很久了,國際聽到膩了。中央選擇在美國大選後出手,不是在等拜登,是等到沒人有時間心情關注你「分階段總辭」這件瑣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