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芽故事●承載歷史訊息 宗教和平共存 歌連臣角生死之旅

胚芽故事●承載歷史訊息 宗教和平共存 
歌連臣角生死之旅

行山路經墳場,有人避之則吉,也有人如獲至寶。事實上,如果你自問百無禁忌,又對歷史、文化及宗教有興趣,墳場其實是個很有趣的地方。

香港的墳場散落於港九新界離島,除了幾個由食環署和華人永遠墳場管理的大型墳場(如和合石、將軍澳等),其餘尚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墳場,當中以跑馬地和柴灣歌連臣角最為集中。這次我們就到歌連臣角來一次墳場半日遊。

歌連臣角一共有六個墳場,面積最大的除了「柴灣華人永遠墳場」,就是「天主教聖十字架墳場」。從柴灣地鐵站出來,穿過青年廣場,沿着連城道上斜路,約15分鐘路程就到達盡頭,左手面是華人永遠墳場的第三靈灰閣,右手面則是天主教墳場的入口;而在正前方有一座白色兩層高的建築物,就是天主教墳場的小教堂,多為在此墳場下葬的天主教徒作送別式。

紅磚角落 小天使安息地

香港五個天主教墳場中,歌連臣角墳場是規模比較大的一個,根據網上資料,填詞人林振強、六七暴動中被炸死的小姐弟黃綺文及黃兆勳等均安葬於此,但若不知確實位置,實難在偌大的墳場中找出來。倒是在墳場各處均有指往「天使花園」的方向標示,沿着指示登上梯級,就會來到香港第一個專為不足廿四周的流產胎兒安葬處。

事情回到2017年,當年一位孕婦在家中流產,胎兒只有十五周;她被送入瑪嘉烈醫院後想取回胎兒遺體安葬,但院方稱胎兒不足廿四周,會視作醫療廢物,或以寵物善終方式處理。這是因為根據香港法律,未滿廿四周的胎兒,家屬不能在醫院領取「嬰兒非活產證明書」;若無人申請領回,將根據《廢物處置條例》被視為醫療廢物。 夭折的胎兒竟被視為醫療廢物,當然難以接受,於是經過一番奔波和天主教會的協助,終於決定在聖十字架墳場中闢出一角,新設「天使花園」,用以安葬流產的胎兒。在天使花園中,可以見到一面紅色磚牆,上面凸出的磚塊有着一個個名字和日期,就是這些未能來到這世界的小生命的安息處,包括第一位小住客Wally。

西灣國殤紀念墳場的紀念碑,刻有「他們之名永垂不朽」。

在天使花園中,可見一面紅色磚牆,上面凸出的磚塊有着一個個夭折胎兒的名字。

回教墳場 逼遷再覓淨土

從天使花園再往前走,出到歌連臣角道,就是「香港佛教墳場」。據說此處風水甚佳,背有靠山,前臨鯉魚門,能藏風聚氣,故多位富商或其親人如霍英東、胡忠、莊月明、李寶椿、何善衡等,均安葬於此。

沿着歌連臣角道往回走,不遠處就見到前往回教墳場和清真寺的指示;拾級而下,即可到達「香港穆斯林墳場」(或稱「香港回教墳場」),也是香港僅有的兩個穆斯林墳場之一。五十年代位於何文田的回教墳場被政府收回,於是在歌連臣角興建新墳場取代;及至七十年代末,由於政府要興建連接香港仔隧道的行車天橋,跑馬地的回教墳場因而要被收回部份土地,於是二百多個墳墓也遷至歌連臣角。

在墳場之外,有告示提醒遊墳者注意事項:不准擺放祭品;不准跪拜、鞠躬、大哭;不要踩踏墳墓等。衣着方面,男性不能穿短褲,女性則應穿着有領長袖上衫、長褲、以及戴頭巾,這也是一般進清真寺的衣着要求。伊斯蘭教的葬禮講求「土葬、速葬、簡葬 」:盡量在死後三天內下葬,遺體洗淨後用白布包裹,下葬不用棺木,亦不用陪葬品。

在回教墳場中,可留意到墳頭多朝北方,那是因為穆斯林下葬時,遺體並非朝天,而是向右側放,並讓其面向聖城麥加方向;由於麥加在香港的西方,因此死者都是頭向北、腳向南、臉向西方下葬。而伊斯蘭教墳墓與華人或西方人不同,墳上不會有死者遺照,這也是因為伊斯蘭教義中有不得崇拜偶像的教條。

在墳場中還有一座清真寺,它也和墳場一樣,是因為拆遷而興建;它除了給穆斯林進行喪葬儀式,亦會給東區居民作禮拜之用。

從穆斯林墳場返回歌連臣角道,再往前走,就是兩個軍人墳場,分別為「西灣國殤紀念墳場」和「歌連臣角軍人墳場」。「歌連臣角軍人墳場」以基督教形式安葬了65位二戰後為港服役的軍人,主要是英國陸軍和海軍,由於墳場只開放予死者親屬,理論上遊人只能從外張望。西灣國殤紀念墳場則歡迎遊人到訪,入口米白色的石灰石牆上是一柄劍,左右分別是「1939」和「1945」兩個年份,指的當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牆的另一面是在二戰殉難而不知葬身處共2,071名軍人的名字,有英國人、加拿大人、印度人、華人等。

柴灣清真寺是香港六間清真寺之一,除了給穆斯林進行喪葬儀式,亦會給東區居民作禮拜之用。

衞港軍民 英名永垂不朽

在眾墓之前,是一個陣亡軍人紀念碑,刻有「THEIR NAME LIVETH FOR EVERMORE」 (他們之名永垂不朽),正是為葬於此處1,500多個墳墓下的註腳。這些墓碑之下,大多是英國和加拿大,也有來自印度、澳洲、香港等;大部份是軍人,也有商船船員和平民。墓碑上有着不同的標誌,細心觀察,可以了解逝者當年所屬部隊和軍階。當中也有四百多個無名塚,名字已不可考,只知道他們都曾為保衞香港獻出了寶貴生命。每年8月30日(即回歸前的香港重光日)和11月11日的和平紀念日(後改為11月第二個周日),在此都有紀念活動,悼念陣亡的將士。

看過天主教、佛教、回教、基督教幾個墳場,沿着歌連臣角道往佛教墳場方向走,右轉就可以到達歌連臣角火葬場。

火葬場旁的紀念花園,司徒華(華叔)的靈位亦在此處。

西灣國殤紀念墳場入口,米白色的石灰石牆上是一柄劍,左右分別是1939和1945兩個年份。

喜樂悲愁 歸塵土得自由

雖說「入土為安」,然而並非每個宗教都選擇土葬,如印度教徒離世後就多以火葬及水葬處理遺體。在印度教的觀念中,身體是靈魂的束縛,人死之後應盡快火化遺體,使靈魂可以得到自由,並再次輪迴。歌連臣角火葬場內,就有全港唯一印度教火葬場及印度教禮堂,通常印度教徒逝世,在殯儀館或禮堂舉行印度教的喪禮儀式後,都會在歌連臣角火葬場火化;家人領取骨灰後再自行決定如何處理,有人會將骨灰運回印度撒於聖河恒河,亦有人會選擇撒海於香港。

在歌連臣角的墳場群走一趟,其實就是一次濃縮的香港歷史和宗教之旅。以尊重的態度遊墳,不喧嘩、不嬉鬧,靜心細看前人留下來的珍貴訊息。

撰文、攝影: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