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經人】零售出路 上網一途 - 羅家聰

【一名經人】零售出路 上網一途 - 羅家聰

據大陸不知有幾真的官方數字,零售銷售增長(按年比,下同)由2008年高峯逾20%一路跌至爆疫前的8%;疫情高峯時大收縮,此乃舉世皆然,但最近亦僅3%。至於網上銷售,2016、17年初有紀錄時通常三、四成的,但打後至今僅一成幾兩成。

一般而言,消費增長不可能長年維持半至一成以上,全世界都沒有這些驚人幅度,除非數據是假的。GDP包括消費、投資和出口,通常前者佔多但增長稍低於GDP的,後兩者則佔少但增長高於GDP。就當GDP有三、五個百分點增長,消費的亦應稍低。零售銷售由於一般無扣通脹,故會較實質消費增長稍高1、2%,本港情況亦大概如此。因此,大陸的零售銷售增長應近GDP的,而網購普遍下,網上銷售增長亦應差不多。

由此可見,若非疫情焗減外出,網店銷售增長分分鐘連一、兩成都無而見單位數。四條煙的節日雖成話題,但網購不同到實體店,前者可於何時何地做,無必要揀今日。要是今日或近期買亦多因減價速銷,但從營商角度,賣多了但每件賺少了未必着數的:要是好市理應加價,減價多數因生意差。何況消費就是耗用,一個人食得用得幾多?

踏入11月,感恩至聖誕也是消費檔期,美國最近的零售銷售增長也不錯,5.4%。香港既無示威堵路也無疫情失控,零售銷售竟也縮逾一成,怎解釋呢?港人特別窮嗎?卻不見得。回想疫情高峯時的港人消費,確有舉步維艱感覺。在美、中網購都很容易,但這裏則困難得多。始終香港太密集,人們寧願shopping多過送貨,網購平台不多。舖一執了而網店未開,港人便轉幫襯海外或陸店,畢竟連運費亦分分鐘平過本地買。

一上網便無地域限制,做得好可以搶別國的消費,做得差則流失。看看亞馬遜吧,這美國店做全球消費生意。幸而現在太大件的未必送外國,不然本地零售或會更糟。

零售出路,還是上網一途。

羅家聰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