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研究】
【本報訊】偵查報道需要民主制度支持,亦要資金經營。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與17個國家的跨國研究顯示,疫潮衝擊下,全球媒體因資金減少,令調查報道數量大減。有份參與研究的浸大新聞系助理教授盧惠嫻指出,調查報道因資金不足減少,而港台編導被捕後更造成寒蟬效應,傳媒難免「自設紅線」,對新聞媒體的監督能力造成深遠影響,涉及公眾利益的報道亦必定大大減少。
研究在今年1至8月期間訪問逾百間傳媒機構的管理層及記者,當中香港訪問10間傳媒機構,逾20名來自電視台、報紙和新媒體的記者及管理層。結果發現,疫潮影響下,多國均出現經濟壓力,其中芬蘭、澳洲、英國等地方媒體的調查報道經費大幅減少,如ABC的新聞電視和電台節目減少調查報道的部份,智利則有媒體組織外購深度報道,以及開發眾籌訂閱網站,才能維持有限度的調查報道。
至於香港的情況,研究發現,近半傳媒機構均設有調查報道的獨立小組,而絕大多數受訪記者認同調查報道非常重要,除了發揮監督功能,報道亦獲受公眾支持,但由於平日工作量繁重,一般記者作調查報道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