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上月初矢言要根除境內「伊斯蘭分離主義」後短短一個月,當地便發生了兩宗伊斯蘭恐襲,全國隨即掀起了一場大激辯:法國還有沒有表達意見的自由?但在極右一竹篙打一船人下,焦點卻扭曲成有沒有冒犯伊斯蘭的權利,百辭莫辯的穆斯林被迫走上法國的對立面。
極右之所以能騎劫辯論,與近期法國瀰漫一股仇視伊斯蘭的氛圍有關。教師帕蒂因在課堂展示過《查理周報》諷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10月16日遭伊斯蘭刀手伏擊斬首。10月29日,另一名伊斯蘭刀手闖入尼斯一座教堂,斬死三人,當中一人幾乎被砍下頭顱,另一人則被割喉放血。
馬克龍呼籲法國團結,「要毫不妥協捍衞法蘭西的自由價值」,當局認定這場已不是單純的反恐戰爭,而是關乎法國核心價值的意識形態之戰。馬克龍口中的「自由價值」,便是法國人奉行不渝的世俗主義(Laïcité),由此引申的政教分離原則,巴黎官方闡釋是:不能為了某一社群的感情不受傷害而限制言論自由,因為此舉會破壞國家整體團結。
法國有500萬穆斯林,是西歐洲最大的伊斯蘭社群,教規嚴禁展示真主和先知的肖像。當地近年的恐襲浪潮,多少跟專門諷刺時弊的《查理周報》在2011年刊登先知漫畫有關。2015年,兩名伊斯蘭槍手血洗《查理周報》總部,釀成17人死亡。那次恐襲是民意的轉捩點,法國民眾由普遍認為漫畫屬「不必要的冒犯」,轉為一面倒支持周報。
先知漫畫確令穆斯林不悅,但不表示他們看見漫畫就要殺人,或去挑戰世俗主義。 由益普索(Ipsos)做的民調顯示,90%法國穆斯林自稱愛國,81%穆斯林認同當地政教分離。22歲的巴黎學生蘭尼婭說:「這些諷刺漫畫是困擾我,但我可以不去看它們,無論怎樣都不能夠成為殺人的藉口。我信奉真主,明白法律不是自己決定。」
可是馬克龍在帕蒂死後,把先知漫畫定性為法國言論自由的象徵,極右便將針對伊斯蘭的仇恨言論,視為法國人的身份認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伊斯蘭研究主心學者弗朗索瓦說:「基本上,反對意見全被禁止,若你不支持《查理周報》,便不是真正的法國人。」
法國知名政治評論員澤莫(Éric Zemmour)提倡,穆斯林必須在伊斯蘭和法國之間作出抉擇,便是這股極右思潮的佼佼者。在勢不兩立的框框下,右傾的主流媒體幾乎沒有給予溫和的穆斯林申辯空間,這無疑是向激進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提供更多的子彈。
近日,CNews新聞台邀請了巴黎市郊特拉普區長拉貝討論伊斯蘭激進化問題,該區只有3.2萬居民,卻是全法到敍利亞打聖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本來是了解法國伊斯蘭問題最好的切入點,但拉貝全程遭幾位主持人冷嘲熱諷,根本談不上討論。格勒諾大學研究員布勃克說:「雖然法國伊斯蘭被泛政治化,但穆斯林幾乎全被噤聲」。
France 24網站/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英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