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舉把香港變為黃營分裂互鬥的大戰場,形勢混亂。
香港黃營去年有過「和理非」和「勇武」為了「裝修」問題而勢成水火,幸好最後「和勇不分、兄弟爬山」,紛爭總算平息。
台灣總統選舉一役,香港黃營取得最好的「蜜月期」,和勇齊撐小英,就算要再細分甚麼本土派、左膠、大愛L等等等等,都是一個目標,撐小英。
然後香港捲入了,特朗普漩渦。
選舉前這種氣氛已經相當詭異,侵粉認定他對華政策強硬,是抗共唯一出路,所以全力支持侵侵;另一邊廂,香港許多傳統知識份子,不像台灣選舉般一致,他們支持民主黨的拜登,或者準確一點,他們是反侵。
支持侵的許多都是網絡KOL,YouTube界紅人;相反,反侵的許多都是有美國政治研究背景,或者熟悉國際戰線。雙方壁壘分明,互不順眼。
雙方有第一站的分歧。
撐侵的人看重他的對華強硬,反侵的人卻並非聚焦他的對華領域,而是更關心侵侵破壞了其他重要的人權、環保、平等價值。當然,反侵的人其實也不相信侵是真心,或者可以有效抗共。他們更傾向拜登的多邊團結圍堵策略。本來這種討論還叫「政策之爭」,未算大鑊,直至獵人拜登硬盤門事件,才是真正叫香港黃營大分裂。
侵粉完全相信硬盤門事件,更相信背後的「敗登父子舐共」的指控。另一邊,反侵的人則認定這是fake news,純粹抹黑。這是第一衝突。美國主流媒體低調處理硬盤門,又成為第二衝突。侵粉認定「左媒包庇敗登父子」,更加憤怒;而反侵的人則嘲笑香港相信這些fake news的人等如「腦殘藍絲」。雙方已經去到敵我矛盾的形勢。
中間還有插曲,侵粉一直保持信心,因為他們堅信民調是不可信;而反侵者好多都是美國政治專家,或者一些數據分析人士,他們堅持民調是科學,嘲笑撐侵者的「反科學」主觀分析。
更大的爭議是﹕香港人太熱情撐侵,會否影響打國際線的手足,變成押寶take side?
分裂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