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孩這學期校外教學的主題是山林資源:水、土壤與作物的交響曲,這星期老師就帶着小孩去了五天四夜的戶外教學,征服合歡山東峰、石門山、合歡主峰、合歡北峰等海拔超過三千米的高峯!
之前就有剛移民到台灣的香港媽媽說,她女兒在香港讀書時的體能算是班上數一數二的,現在來到台灣,發現女兒的體能幾乎是包尾!
當然,體能強弱因人而異,但我也感覺到台灣小孩運動的機會或許比較多,不會常常困在班房中乖乖坐着,就如我兩個兒子天天都是踩單車上學放學,加上台灣的活動空間真的比較大,孩子說他們出發爬山前,就要天天在上課前負重跑步練習,所以台灣小孩普遍的體能比較好也不足為奇。
像哥哥這次的征服台灣高山之旅,以小學三年級八歲的年齡,要連續幾天挑戰海拔超過三千米的高山,雖說沿途風光明媚,但聽說小孩們三小時內就把合歡山北峰攻頂了,這份體能和意志可能連大人也不及。
今次並非孩子第一次戶外教學,但隨着孩子越來越大,老師給他們的挑戰就越來越高,看着老師傳回小孩的攻頂照,每個小孩被大太陽曬得像一個小炭頭,滿身泥巴,但臉上就掛着滿足的笑容。
看到照片中的一片雲海伴着夕陽,讓我們做爸媽的,也很羨慕孩子有這個機會、在這個年紀,就可以有這個難忘的體驗,和一班最熟識的同學和老師完成挑戰,或許這就是我們讓孩子入讀主題式教學學校的原因之一。
身邊的朋友和香港的長輩們都很關心孩子的功課,老師教了甚麼呀?考試怎樣呀?
但我們這一家孩子,每天就只有幾樣功課,沒有紙本的考試測驗,我們也很難清楚解釋孩子最近學了甚麼,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我們家的孩子就是常常「出去玩」,背後還可能帶着一點「玩世不恭」的暗示。
實情是怎樣呢?就小孩這次經歷的爬山之旅,他們「出去玩」之前,先跟老師就「山林資源」這個主題做了很多資料搜集,例如山上的雨水是怎樣形成和循環、收集山上雨水後的過濾處理方法、高山蔬菜的種類和耕種方法等,我不知道有幾多人去爬山之前會先做這些與山林相關的研究,表面上這班小孩也是去爬山而已,但實際上是出發前與老師及同學進行大量資料搜集、討論,是知識見證和實踐,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猶如一套絲絲緊扣的學習連續劇。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學習過程,對於新知識從零開始,我們需要學習的,就是如何找到答案,然後融會貫通。
回家後小孩喋喋不休地告訴我們這幾天的所見所聞,然後再認真翻看相機的相片,把這一個難忘的學習之旅一一細數。孩子回家後就努力馬上用文字和圖片去記錄和表達這次旅程的重點,整個學習過程就是這樣的順理成章。
上學是為了甚麼?每個小孩和家長的答案都不同,我和其他家長們笑說,每當我們收到學費單覺得沮喪的時候,不妨把孩子這些征服百岳的相片拿出來看看,我們就知道為甚麼要從口袋裏把這些學費乖乖繳上,很現實?現實就是這樣吧。
Cass(King Kong 媽媽)
八十後爸媽,兩年抱兩後,做了全職爸媽陪伴孩子成長,二○一七年五月舉家移民台灣,重新出發,帶着孩子找另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