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人均面積40.7呎細過監倉

劏房人均面積40.7呎細過監倉

【本報訊】劏房環境長期惡劣,有團體調查發現劏房戶人均居住面積僅40.7呎,較監獄囚犯倉49.5呎還要細,促政府訂立住屋標準改善居住質素。

近七成人遭濫收水電費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今年9至10月訪問區內204名劏房及天台屋居民,發現10%受訪者居住的劏房無獨立廁所,11.3%人無與業主簽租約,有簽約的住戶中73.9%人無「打釐印」,若有租務糾紛,法庭不會接納租約為證據,對租客沒有保障。調查又發現,逾八成受訪者人均居住面積少於公屋標準的75呎,整體人均居住面積更只有40.7呎,比監獄囚犯倉的人均標準空間49.5呎更低。

■有團體調查發現劏房戶人均面積較監倉還要細,促政府訂立住屋標準改善現況。

調查更發現,67.5%受訪者稱被濫收水電費;無獨立廚房,只能擺電磁爐或電飯煲煮食。另有逾半受訪者指劏房天花及牆壁剝落,每逢打風落雨「枕頭床單都濕晒」。劏房戶司徒女士與十歲女兒居於不足70呎的劏房,每月租金連水電費達四千元,女兒在家上課空間不足,「電腦要擺上床先上到堂」。70歲黎婆婆以3,800元租住110呎劏房,僅靠生果金和執紙皮維生,為節省冷氣費要到商場或圖書館「嘆免費冷氣」。

大聯盟成員吳堃廉直言基層劏房細過監倉,促政府訂立住屋標準,包括人均居住面積和室內空氣質素等標準,改善住屋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