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祭祀,都有一大盤白水煮的豬肉塊,稱「胙肉」,或「福肉」,皇帝「分福」,後宮妃嬪、大臣、侍衞……得「承福」——因為所承受的福氣來自先祖創業艱辛,打下江山,立下祖制,得時刻恭敬紀念不忘。實為「思想教育」。
御用俎盤跪送帝后的是上等肉,而豬臀、肩、腰、骼部位的肉,分盤擺送王公大臣侍衞們。這些福肉煮時已無調料,切後只是白肉,別說煮熟了已寡淡無味,部份還是半生的,更難吃。
但並非人人有福份吃到福肉,這是皇帝的「賞賜」,而黑毛豬肉代表純潔無瑕丹心一片,蒙主子欽點,得主子青睞,是一種「殊榮」——人臣死後,出殯時還可打一牌子,上書「坤寧宮吃肉」,以示高人一等,永沐聖恩。
朱寶兒回憶:「那時男的在正堂吃福肉,皇后率一眾妃嬪及女眷,在東暖閣吃福肉,都吃得沈默,不能流露一絲難受。」她笑:「怎敢?」
朱耀宗道:「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自然有法子『加味』。」
「危險啊!」
又肥又膩又硬的白煮肉,縱有解食刀切細,無味無料終究難以下咽。朱耀宗道:「有些大臣以綿紙蘸了醬油晾乾,吃時用有味的紙擦上點;有些老狐狸了,袖子中早已暗藏小包的鹽,可以沾一下增味,才勉強『承福』。那種偷偷摸摸不敢逆意的小法子,真好笑!管他是運籌帷幄的朝廷重臣,或沙場征戰屢立軍功的將領衞兵,在主子跟前,不過是奴才。」
「所以說,」朱寶兒饒有深意:「我們經歷過見識過,就明白『識時務者為俊傑』了。身為一塊『福肉』,掌權者手中分發出去,勝過一眾公卿,做肉比做人好,前途無量!」看來她聰明。
——不過有時大奴才也得看小奴才面色。
好肉通常太監偷吃了,分福只是次肉,與太監關係好,可得悄悄塞來一包椒鹽香料,撒肉上解膩,一旦賄賂少了或得罪公公就慘了。
「有大臣被割去舌頭呢……」
(明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