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成共識 人權宗教問題料強硬 跨黨力量制衡 難扭轉港策

抗中成共識 人權宗教問題料強硬 
跨黨力量制衡 難扭轉港策

【本報訊】美國大選塵埃落定,現任總統特朗普連任夢碎,民主黨候選人拜登挑戰成功將入主白宮,令人關注華府強硬對華對港政策會否大變。有學者及專家分析,拜登仍會在人權、宗教自由等問題上對華採取強硬態度,而他面對共和黨等在野力量下,難以即時扭轉前朝對港政策。有建制派相信,新一屆美國政府暫無再打香港牌的必要,期望拜登內閣加入更多對華理性意見領袖。

特朗普任內因北京打壓香港反送中運動及實施港版國安法,先後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保護香港法案》及《香港自治法案》,又暫停對港特殊待遇、制裁11名損害香港自治官員。拜登上台後會否改變有關做法,甚至全面撤銷有關制裁?

以往對港制裁獲民主黨支持

曾任美國共和黨亞太區主席的國際趨勢專家方恩格(Ross Darrell Feingold)分析,拜登政府對中國立場軟弱(soft on China),料將引起國會及主張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的政府外部人士關注,由於過去大多數對華政策都在國會獲民主黨人大力支持,預料拜登無法迅速改變特朗普的對華政策。

他又預計,拜登政府雖然可能在一段時間內繼續在人權、宗教自由等問題上對華採取強硬態度,但同時會在貿易、環保及防疫等相關問題上尋求與中國合作。至於對港政策方面,拜登未有就是否視香港為中國一部份還是具特殊地位明確表態,意味新政府將不會對此問題迅速作決定。

拉攏盟友組對華包圍網

正流亡海外的前民間外交網絡發言人張崑陽亦指,美國對華強硬的態度不會有大改變,原因有多方面,例如美國國會的重要性、美國智庫發揮的功能等,在現時國會議員意識形態上抗共反共,行政機關難「無端端翻天覆地改變」。

事實上,有時國會取態較行政機關「行得更前」,他估計未來兩黨在對華問題上只會繼續「鬥激」,結果輸家就是中共。張又形容,拜登在外交上不完全否定與中國合作或打算改造中國,可說屬自由主義,但不一定不反共,甚至有利拉攏自由世界形成更大的包圍網去中國化。

不過,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認為,拜登或會將注意力集中在俄羅斯,當是緩和中美關係的機會,而民主黨另一大政策主軸是經濟,拜登需要就經濟問題向選民交代,故不排除會接受與中國經濟互利共融,但此舉等同跌入中國套路,對香港而言並不理想。至於跟盟友的合作上,拜登上場可望修復關係,並與歐洲盟友及印太聯盟聯手制衡中國;由於美國對中國的立場已定,相信撐港取態亦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