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女農討山

越陌度阡●女農討山

台灣有一位名叫「阿寶」的女生,在完結了一段背包流浪生活之後,跑到台中的梨山想復育山林,在山上學種水果,照顧樹林,慢慢地把過度開發的山上果園變回天然森林。她把這一段經歷寫成《女農討山誌》一書,並在2004年出版。我當年深深被觸動,因為她是在1999年開始從農,而我也是那一年開始闢荒務農的,從農苦樂感同身受。書中的阿寶愛自然,不怕勞苦,當親人為了她一雙能拉小提琴和繪畫的手,因勞動變得粗糙而感可惜時,她反而認為自己前半生已經幸運地得到不少精緻的經歷,從農討活過一個簡樸人生那才是心之所向。女孩子比起男性更有不切實際的想法,向夢想出發行事起來更帶衝勁,也帶幾分莽撞,可是,也就是這些蠻勁讓她們比男性更敢於改變。

女生比起男生,追夢時更為決斷。

依萍最想做到真正的農村風味醃菜。

夠大膽莽撞 從農成功關鍵

在香港,我也認識兩個女孩子因為各自的經歷要決心從農,分別是小兜(Judy)和依萍(Rebecca)。小兜原本在私人企業做關於市場的文職工作,因為一次在台灣打工換宿的經驗改變了一生,她在山上的果園套袋做工,經歷了每天跟山林和植物打交道後,回港便拒絕再與文件、人事、冷氣打交道,要當一名女農。因為沒有農耕經驗,第一步是到NGO搞的教育農場做文職,那當然滿足不了她,之後想來跟我學師,我又嫌麻煩怕她只是年輕人「玩玩吓」而推辭,她便又跑去台灣租片小地自耕,雖然不懂種植,但自耕兩年卻堅定了自己的心志,而這次豁出去的行動也終於說服了我,回港後我便一邊讓她在我的農場學師,一邊為她物色農地。

另一個女孩依萍在NGO工作多年,一直在國內從事扶貧和生態農業的推廣工作,這些工作令她認識了中國農村狀況,也對農民抱有很深的感情。但反過來卻覺得自己是個不懂耕種的城市人,在農村推動建設工作好像是「得把口」的行為,有點「離地」的感覺,所以把公餘時間都花在各個農場的義務工作中,用身體勞動去堅實自己的農耕經驗,最後甚至放棄NGO的工作,在中港台三地不同的農場當農夫和雜工,前年更到台灣一個自然農法農場打工換宿一年,邁向做一名全職農夫。

看起來好像越來越多年輕人放棄舒適的冷氣間文職工作,去做一個朝不保夕的農夫,但實情是蜻蜓點水式的淺嚐一下居多,像這兩位女孩子放棄了多年讀書掙來的學位和工作經驗,豁出去全職做粗活務農的畢竟只是少數。比起上次提起的大B和阿King,她們雖然體能上稍有不及,但她們來得更有決心,也少一些怕失敗的情緒,不知道是不是既有的價值觀仍在影響着大家:男性當農夫表面上是夢想,內裏卻是「無出息」的空想,男子返去耕田始終有堵無形的心理牆壁擋着。女生好像沒有「出息」這種負擔,更能自主自覺的開創農業未來,小兜現在已有自己的農莊,也是一眾小弟的師姐,更能靠農莊支撐經濟開支;依萍則在年初回來後加入我們的產銷班,也剛開始籌建自己的農場。比起一眾男生的思前想後,女生們的大膽莽撞原來才是從農成功的關鍵第一步,兩位女孩子終於衝過了第一關,但以後就應該收起一些蠻勁,思考規劃自己農場的未來,好好學習技術成為專職農夫,不要把得來不易的基礎斷失於鹵莽之中。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