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影片中,拜登在讀信,信的內容深情而又雋永。我開始意識到,生活恢復了常態:在自由社會、民主國家,位高權重者同時也是勵志榜樣、道德楷模。他們的演講會被收進教科書,他們的書信會被摘錄出名人名言。他們的博雅和正直,可以映襯獨裁者的無知和粗鄙。
作為有色人種的一員,賀錦麗成為美國第一位女副總統,代表着進步與希望。從網路洩漏的拜登內閣名單看,他甚至有機會組建一支夢幻團隊,讓美國夢跟奧巴馬初次當選的時候一樣真切而動人。
特朗普入主白宮,如同大象闖入瓷器店,舉世皆驚。現在,他終於被趕出去了,全世界都鬆一口氣。作為最有權勢的國家,美國仍是自由世界的領導。
然而正是這即將到來的「常態」,讓我有些擔心:它和舊時代有甚麼區別?那些導致特朗普上台的社會原因是否會被重視?優雅的秩序是否仍將成為不堪世界的遮羞布?
當今世界最為不堪的一面,就是中國作為獨裁大國的崛起。自冷戰結束以來,左翼意識形態成為世界政治主流,對中國採取了包容而又信任的接觸政策。獨裁政權被想像成優雅世界的一部份,它將隨着自由而開放的洗禮而逐步進化。
事實並非如此,從全球化貿易中受益的中共壯大之後,從「與國際接軌」變成了「為世界指明方向」。新疆內蒙西藏等少數民族的人權、香港的自由,都已成為專制下的犧牲品。特朗普並沒能阻擋一切,但是他氣勢洶洶的對華貿易戰讓人解恨,也因此在中國、港台受到歡迎。
拜登的選戰對中國問題採取了迴避策略。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最後一晚,拜登正式接受提名後發表講話,稱美國面臨着四大危機:新冠疫情、經濟危機、種族平等及氣候變化。與特朗普將問題具體化或者過度具體化相比,拜登將問題抽象化或者過度抽象化,而且迴避了特朗普任內最重要的議題:中國威脅。甚至在氣候議題中包括了回到過去的模式中與中國合作的可能。
沒有人相信拜登會領導世界回到舊秩序中。整個西方世界對於中共的醒悟已不可逆轉,歐洲和澳洲也從奧巴馬「幕後領導」(Leading from behind)原則中開始更加獨立自主,在阻止中共侵蝕中扮演各自的角色。更多的專家相信,拜登將會重構西方自由世界的同盟,讓中國難以應付。
拜登也多次批評特朗普對包括習近平在內的專制者稱朋道友,質問他在中國銀行開設的秘密賬號,並說習近平「骨子裏沒有民主」,是一個暴徒,指摘特朗普貿易戰失敗。但是,另一方面,他曾被習近平稱為中國的「老朋友」,也是長期對華接觸政策的主張者。他對中國的新政策將是甚麼?沒有人知道。
這並非拜登一個人的問題。整個西方左翼意識形態仍然處於勉強接受接觸失敗的狀態中,走得最快的也就是開始反思而已。後接觸時代如何對待中國崛起,如何放棄中共會隨着自由開放而自動民主的幻想,但同時又和右翼裹挾保守主義、民粹主義甚至種族主義敵意的政策區分開來?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完全的框架和論述。
相比之下,中國的思路更加清晰。中國官媒和專家認為,過去四年間,中美關係和世界都已發生巨大改變。拜登對中國政策的調整,只能建立在特朗普遺產的基礎之上。兩國恢復過去的接觸關係,已不再可能。
中國大陸網民沒有放棄希望,仍然相信美國能夠阻止中共的肆意妄為,幫助中國走向自由民主。這個希望曾經被寄託在特朗普身上,給他取名為「川建國」——建設新中國。拜登尚未走馬上任,網民已經取名「拜振華」——振興中華。
長平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