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上的熱潮來得快去得快,剛開始流行就要準備謝幕,能維持個三數天,已屬異數。如今提起曼德拉照片加黑底白字就像歷史,「名畫命名大賽」也不過是上星期才發生的事;本周流行,#打一句有聲音的句子challenge,「一變四四變十二」,一天之後就再沒甚麼人提起。
於每周見報一次的專欄談網絡風潮好像有點壓力,畢竟太過易out,可是我還是覺得這個「有聲字」挑戰很有趣;按下hashtag,看看朋友們的發文,找着許多有共鳴的句子,說成部份港人之集體回憶亦不誇張。如果集中於與體育有關的事情,那句說話光看文字就讓你覺得「有聲」?
“What time is it? Game time!”
90年代芝加哥公牛隊出場前的圍圈吶喊,對我輩籃球迷來說印象非常深刻。先由一名球員帶頭喊出"What time is it?"(據講由數名球員輪流負責,岩士唐(B.J. Armstrong)和雲迪布朗(Randy Brown)都曾先後擔任此務),然後全隊回應" Game time!",非常有氣勢;如今單看文字,都覺那聲咆哮於耳邊響起。
“Job’s not finished.”
年初拜恩(Kobe Bryant)意外離世,球迷紛紛找來其生前片段懷緬;湖人在2009年NBA總決賽領先魔術場數2:0後,當拜恩被問到為何面上沒流露半點欣喜之情時,就只冷冷的拋下這句話,神態語調,言猶在耳。
除了球員自己說過的話之外,體育評述的聲音亦與許多經典場面互相牽連。看到"Oh block by James!"會想起勒邦占士(LeBron James)於總決賽的那記關鍵封阻;看見"Bang!",美國NBA球評布連(Mike Breen)評述三分球命中後的聲音就在腦海中響起。當然少不了我們本地的評述員:「嘩呢個真係超級大儍仔呀!」、「神奇、頂級、超卓!」、「食叉燒呀!」等等,都屬見字有聲類別;當然,要挑一句我印象最深刻的,必選「波,係圓嘅。」
文字的威力,遠比想像中大。網絡世代,重影片輕文字,可是要知道,世上任何偉大的作品,都必先由文字起草;睇片之餘,也學好如何運用文字吧。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
周日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