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今日舉行大選,國務資政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全民盟)雖預期可勝出繼續執政,不過在國家受武漢肺炎疫情、經濟下行、社會和種族衝突升溫三方夾擊下,料成績未必會如上屆般理想。
全國約3,700萬選民今日可到所屬票站投票,有逾90個政黨逾5,300名候選人爭取國會兩院——民族院(上議院)和人民院(下議院)其中分別168及330個議席。憲法規定,國會有四分一議席歸軍人所有。
上屆2015年大選是選民首次有機會結束軍方統治,選民興奮度極高,令全民盟贏得壓倒性勝利。今次大選,很大程度上被視為國民對昂山素姬在過去五年執政表現的「公投」,惟現時在疫情下,投票率料會受影響。
近年國家經濟雖有改善,但只有少數人得益,跟國民期望相距甚遠;加上國內有批評指昂山素姬領導的政府未有抱持民主原則,只着眼於鞏固昂山素姬個人及全民盟權力,甚至用上前軍政府的一些專制手段,尤其是透過法院針對批評者,多少都拖低了全民盟的支持度。
更甚是,全民盟在本屆大選失去了很多少數族裔政黨的支持。五年前,全民盟得到這些政黨合作,不在可能會爭持激烈的選區直接競爭,以免軍方支持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漁人得利。惟過去五年昂山素姬未能就給予少數族裔更大自治權,這些政黨今屆選擇跟全民黨直接競爭。
不過,選舉委員會被批評跟全民盟合謀,取消了部份反對派政黨必勝地區的投票,理由是因為當地有種族游擊隊武裝衝突。聯合國緬甸人權狀況特別報告員安德魯斯(Thomas Andrews)上周表示,若按種族或宗教拒絕國民投票,就如羅興亞族所受待遇,以佛教徒為主的緬甸永遠都不會有自由和公平的選舉。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前日亦表示,希望緬甸大選可使數以十萬計羅興亞難民「安全和有尊嚴地」重返緬甸家園;他亦期望選舉有助「促進具包容性的可持續發展、人道舉措、人權及民主改革」。緬甸軍方被指在2017年對以穆斯林為主的羅興亞族人進行種族滅絕,迫使74萬羅興亞族人逃亡到鄰國孟加拉,而之前在緬甸已長期面對制度性歧視,未獲公民權及投票權。
美聯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