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愛生命●「咪踩扁!由佢自生自滅」餵食.點頭.傾偈 博士愛蝸牛

寵愛生命●「咪踩扁!由佢自生自滅」
餵食.點頭.傾偈 博士愛蝸牛

有人當貓狗是仔女,有人會當龜魚爬蟲是寶貝,寵物的概念可以很闊,而對馬學綸(Dr. Ma)來說,她的寵物就是「非洲大蝸牛」。這種啡黑色肉身頂着個啡色大殼、像蛞蝓般緩慢移動的非洲大蝸牛,大家在街上一定遇過,甚至曾不小心踩扁過……

Dr. Ma是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博士,是大學科學教育的項目經理,亦是香港電台科普節目主持。本科並非研究蝸牛,但近幾年非洲大蝸牛佔據了她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她跟家人共同飼養了一對蝸牛,大的喚作「陳仔」,小的喚作「阿囡」,她亦確實當牠們是仔女般疼惜。

與蝸牛的緣份始於數年前,「當時要搬到郊區,我就想是否要養寵物呢?但又覺得未必有足夠心力去照顧一般小毛孩。那時剛巧天台出現了扁蝸牛,家人執了回家,那就不如試試飼養。」養了扁蝸牛後,她慢慢發現,蝸牛爬行、進食的樣子原來很有趣,後來再因緣份在街上遇到非洲大蝸牛,就把牠帶回家。現在的阿囡及陳仔,是她養的第二對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是雌雄同體,Dr. Ma當牠們是「一仔一女」,會分開飼養,以免越生越多。(左:阿囡、右:陳仔)

非洲大蝸牛可以吃蔬菜水果,因為繁殖能力高,對農夫來說牠們是會破壞農田的「害蟲」。

「外星狗仔」識認人 貪玩有情緒

在Dr. Ma心目中,非洲大蝸牛是聰明而敏感的物種,「我常常覺得牠們好像『外星狗仔』,牠很多表情、動作,喜歡探索,對外界很好奇,亦很喜歡接觸人類玩具。非洲大蝸牛的肉很大塊,所以牠可以當成手手腳腳那樣用,譬如夾起一些東西帶去別的地方。給牠一個乒乓波,牠是會夾着走來走去,牠是會玩耍的。」基於根深柢固的學術精神,Dr. Ma翻看了不少有關蝸牛的研究,「十九世紀的時候,已經有科學家發現蝸牛懂得認人,對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我的觀察亦一樣,譬如阿囡看到我家人的時候會很開心,額前的觸鬚會伸直豎起;但當看到我的時候,觸鬚會稍為向下,因為通常我出現就是幫牠洗澡,逼牠進食,不是每次都有得玩,所以牠看到我就表現得沒這麼興奮了。」

平常街上的非洲大蝸牛一般不會主動接觸人類,但在訪問過程中,陳仔總是想爬上Dr. Ma的手臂,Dr. Ma亦會輕輕撫摸牠的外殼甚至頭部,「即使我去碰牠的頭頸,牠都不會縮進殼裏,但如果是街外的蝸牛的話一定不行,這就是牠信任我的證明。」

經過相處觀察,Dr. Ma甚至有自己一套跟牠們溝通的方法,「看觸鬚,牠們伸得越直代表牠們對身處環境越正面。我覺得跟牠聊天時,例如問牠吃不吃甚麼之類,如果牠說是,就會點一點觸鬚。」她不諱言,多少有點個人情感成份,「但如果你認為牠沒有反應的話,很悶的。」對Dr. Ma而言,阿囡及陳仔並不只是寵物,「牠們為我帶來知識,亦是心靈慰藉。有時工作很忙很辛苦,就會放牠們出來,我需要牠們的陪伴,我覺得牠們是屋企人。」

Dr. Ma為阿囡和陳仔搜羅了不少生活用品,圖中樹屋是阿囡最喜歡躺下休息的小屋。

每位寵主都有自己跟寵物的溝通方法,Dr. Ma會跟牠們傾偈。

帶有致命寄生蟲 不建議飼養

雖然愛蝸牛,但Dr. Ma絕對無意推廣飼養,甚至強烈反對,「即使我當牠們是仔女,但不得不承認牠們是對自然生態有影響的物種,而且飼養絕對有風險。」非洲大蝸牛原產自非洲,是入侵性物種,會來到香港是因為過往打仗時有人意圖引入作為食物。「牠們其實有寄生蟲,有一種叫做肝吸蟲,嚴重會引致肝衰竭,另外有種叫做血線蟲,若感染會上腦奪命,所以千萬不能進食,外國這種進食後出意外的新聞並不少。另外,千萬別把蝸牛給小朋友當玩具。」

飼養大蝸牛,絕對不可以隨意棄養或放任牠們交配,因為他們繁殖能力高,食物又是蔬菜水果,對農夫來說是破壞農田的「害蟲」,釀成生態災難。所以Dr. Ma將牠們分開飼養在箱內,空閒時放出來走動。飼養蝸牛不易,參考書籍太少,香港亦沒有蝸牛的獸醫,萬一蝸牛有健康問題,完全是孤立無援,「我知我沒有立場去勸喻大家不要養,但你接牠們回家那刻,你要知道你有機會面對各種的問題。」對於街上的非洲大蝸牛,她只祈求大家可以做到一點,「在街上遇到就放過牠們吧,如果可以找張紙巾拿起牠,放回草叢邊,由牠自生自滅,不要踩牠。」

Dr. Ma疼惜一對寶貝,每逢外出逛街,總會買些玩具給牠們。

讓陳仔在身上爬行是Dr. Ma的生活日常。「Dr Helen Ma的微生物之旅」fb專頁

陳仔很八卦,喜歡看手機,總是想爬上去。

蝸牛充滿好奇心,前陣子Dr. Ma就在街上發現了不小心「喝醉酒」的蝸牛。 「Dr Helen Ma的微生物之旅」fb專頁

非洲大蝸牛外殼是身體的一部份,眼、口、生殖器官都集中在頭部,開心的時候額前的觸鬚會伸直豎起。

非洲大蝸牛 Achatina fulica

品 種:軟體動物門

原產地:非洲

習 性:夜行性,喜歡潮濕環境

食 物:雜食性

壽 命:家養三至五年、野生五至六年

繁 殖:雌雄同體,每年春季交配季節可產卵千粒

記者:李珮禎

攝影: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