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味道 - 葉一南

天堂的味道 - 葉一南

前輩朋友剛收到意大利Piedmont區相熟農夫,即採即寄出的頂級白松露菌,他着人送來一小袋,我打開包裝,滿室皆香。好東西不耐存放,因為數量不少,決定豪邁地做一個實驗。

我一直反對用松露放入中菜,除了感覺突兀,好像為貴價而貴價外,主因是很多年前嚐試過,不成功。何謂成功?被譽為Diamond of Alba的稀珍材料,用來做菜應該有多少「上了天堂」的感覺,否則對不起所付價錢,亦確實有很多食家,用heavenly去形容一些名店的松露菜式,如Piazza Duomo的White Truffle Tagliolini以及Alain Passard的Truffle Fondant等。當年我們以此物試菜,中西合璧,便做不出heavenly的味道,不單做不出,因為客人看到松露,期望較高,有落差反而不妙。一直在想,那時候用的是法國黑松露,可能未必最新鮮,就此一錘定音,會否有破綻呢?今天廚藝及視野有了一些進步,加上手上拿着產地直送的白松露,材料再無瑕疵,數量亦非常足夠,是時候再試一次。

製定餐單,分兩天進行,報告如下:效果較佳的是松露碎上配煙燻乳鴿,但談不上精彩,1+1沒有等於3;市面上最普遍做法是放入中式炒飯,亦試一次,依然是浪費;有報道說松露能吊起蝦球鮮味,半信半疑,結果中伏;跟梅乾菜扣肉,本身醬汁太搶,也不行。曾經與Belon前大廚討論過,傳統智慧Diamond of Alba應與「中性」菜式同行,他認為或可能與我們淡淡然的粥底相襯。餐廳有一味魚米粥煮琵琶蝦,我們努力刨了不少松露在上,怎知吃下全無感覺,反倒有點影響本來滋味,1+1是0.5。一共做了九個菜,不見驚豔。手上材料所剩無幾,不想再試,於是改為配搭熟識的Spaghetti Carbonara,以及自製杞子雪糕。好味道,點石成金,完全兩回事,天堂應該如此。去到這裏,實驗完成,但出現另一不解之謎,西方有很多食材,作中菜之用全無問題,為甚麼唯獨松露特別無緣?我相信科學,當中應有合理解釋。

松露是古食材,早在公元前蘇美爾文明已經出現,當時沒有詳細烹調記錄。因為氣味獨特,感覺神秘,所以有人認為這是天神閃電後出現的產物,具壯陽功用。古羅馬人對松露着迷,在食譜Apicius中有六道相關菜式,我上網看過當中一味,用牛肉湯煮熟整粒松露,然後串起再用火微烤,與蜜糖胡椒醬汁同吃。中世紀時候教會說松露是女巫之物,因此有一段時間在餐桌上絕跡。後來到了十五世紀,法國皇室再次帶起風潮,食譜方向亦逐漸形成今天雛型。所以說,歐洲人用了幾千年時間去配搭松露,試驗過不少口味,去蕪存菁才得出今天菜式。

一般飲食文章未能提供科學分析,於是我開始看化學研究報告,然後找到Molecules期刊,內有一篇文章:https://bit.ly/2GyJB55。大喜,要知道的都知道了。Dimethyl sulfide、2-Methylbutanal等化學名詞不用深究,簡單的說,松露內有40種揮發性物質,包括硫元素,對比人類嗅覺,可以形容成幾組主要氣味:菇菌、發霉、硫、烤馬鈴薯、油脂、果仁焦糖、甜花香以及壞了的卷心菜。真相大白,有以上分析,松露最佳朋友,呼之欲出,是牛油、忌廉、奶、芝士、肥肝、其他菌類、朱古力、某些甜品。結果與現代食譜相合,食譜是進化後的經驗,化學報告是科學。

如此解釋了松露較適用於西方菜式的原因,中菜不用牛油忌廉芝士,粵菜走清淡路線,海鮮更是南轅北轍,路不同不相為謀,有根有據。本來是「上了天堂」的味道,沒理由硬要拉下凡間,此後安心,見到黑松露炒飯,白松露花膠,轉頭便走,不是偏見,是一種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