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炸髀是大埔名物,撰寫大埔食評「大埔為食友」的版主Louis說:「大埔昔日有兩間消夜名店,一間是陳漢記腸粉,另一間是三多,每到晚上它門口便泊滿車,地位等同於元朗的B仔涼粉。」三多五年前積極擴張,開了不少加盟店,高峯期有十三間,但至去年,加盟店相繼執笠,大埔現存兩家店的老闆原來已經拆夥,分店以黃店自居,總店則堅持中立。
三多創辦人Ben Lau(Ben哥),在大埔北盛街開店十五年,五年前和原本是熟客的李先生及另一個朋友Belly,三人夾份在同區的美豐花園開第一間分店,之後衝出大埔,先在元朗做外賣,後來再擴張開加盟店,筲箕灣、旺角、深水埗、觀塘、荃灣、大圍等都有分店。三多第一分店 (美豐花園)老闆李先生說:「我之前做飲食業,所以創辦人找我合作。那時我們在一年內開了五、六間加盟店,可能擴張得太急,當有人想加盟時,我們在位置上等各方面的配套,沒有很好的建議。三多在大埔算是較多人認識,但在其他區的居民未必知道。」
去年八月三人決定拆夥,股東Belly覺得飲食業太困身,於是全身而退,李先生和Ben哥亦分道揚鑣。李先生說:「我自己偏向賺取更多錢,為家人和自己打算,沒有偉大理念、沒有為公司的發展方向想太遠,我是純粹向錢看。創辦人卻想每件東西都做得好,想公司膨脹,可說是大家的發展方向不同。」
拆夥後,李先生接手美豐花園的三多第一分店,他和Ben哥相討後,三多的招牌可用到明年合約完結為止,「我一年後便要改店名,如果業主加租不太厲害,希望可以改名繼續經營下去。」第一分店內賣的雞髀亦不會再從工場取貨。工場是Ben哥所有,而他亦繼續經營北盛街總店。
記者到北盛街總店找Ben哥,說到拆夥原因,他便滔滔不絕。「我當時喜歡肯搏、有上進心的年輕人,就算冇錢,我借畀你都得。如果你放心機去做,我都有好處,我三多招牌便會更響。基本上是我借錢給他們兩個開檔,他們覺得賺夠了,分了錢便結業。一檔生意,不能好的時候一起拍住上,不好的時候或者稍為不太好時便分開,應該是共同進退。」
李先生回應說:「建立加盟店一段時間後,發現營運不佳,便各自離開。最終更因大家方向不同而拆夥。加盟店大多是自負盈虧,所以我不太清楚他們盤數。以我所知他們不是蝕很多錢,如果真是蝕很多錢,便會立刻走,但有些是完約才走。」
Ben哥說:「人人都想賣隻雞髀就發達,以為很簡單。正常來說,雞髀全都是中央生產,我教他們所有東西,沒有收埋,我甚至將能力最好的夥計調去加盟店,也要求他們的雞髀磅數一樣、用相同牌子的炸爐,反而他們可能是貪快,影響質素。」他續說:「做加盟店,我沒有在他們的生意額中抽佣,他們甚麼壓力都沒有,喜歡便做,不喜歡便不做;租牌是有一個費用,但連掃街的工資都比那價錢多,人人鬧我為何做加盟店反而賺不到錢。」現時Ben哥除了擁有中央工場和大埔總店,三多亦重新擴張,在領展旗下商場亦有三間加盟店,記者聯絡過加盟店,均以不方便為由拒絕訪問。
兩店在政治立場上亦有分歧,三多第一分店去年六月九日率先罷工表態,店內當眼位置亦有文宣,總店則在去年十月被拍到貼有民建聯海報,曾被定為藍店。李先生說:「我們沒有因政見吵架,因為兩店是獨立的,我表態時他沒問原因。我接手這間店來做,所有言行只對自己負責。總店被人發現貼了民建聯海報,對我也有些影響,有人說我扮黃、人血饅頭,因為我本身沒有刻意說會拆夥,我覺得這會越描越黑,來幫襯的客人是會知道的。」
Ben哥則說是美麗的誤會,「我住在這區數十年,全部都是街坊朋友,以往我都是任他們貼,去年也沒有提高警覺性。」但分店有表明立場,有想過跟隨嗎?「我們不可以做突出的事,尤其我們是總店,會影響之後的加盟店,我賠不到給人,他(美豐花園分店)這樣積極去做,皆因他和我的店沒有關係,但礙於種種原因,我暫時收不回招牌。」
受疫症影響,總店由過往日賣800隻雞髀減至200隻,分店則日賣240隻,兩店的雞髀價錢都是每隻30元。分店不用中央工場供貨,那和總店的味道相比如何?今次請來兩位大埔友:資深中廚吳永皓師傅和大埔為食友Louis,品評兩店的炸雞髀和滷水雞髀。 兩間店的炸髀都是生炸,等約15分鐘。Louis說:「如果將兩隻炸雞髀撈亂,我未必會分得清楚。總店出品的炸髀,粉不會太厚,分店炸髀的粉則較厚,我喜歡總店。」
吳師傅也有類似評價,「總店炸髀的粉較薄,但和分店的調味相若。」至於滷水雞髀,兩店的味道分別較明顯,Louis和吳師傅一致認為分店的味道較像豉油雞髀,味道較甜,總店則較像潮州式滷水,但滷水香味不夠濃。
大埔北盛街29A號地下
太和翠樂街11號美豐花園地下1號舖
記者:何嘉茵
攝影:伍慶泉、許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