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專題:保就業斷纜 疫市工彈起 區區天光墟 失業大軍搞旺地攤經濟

社會專題:保就業斷纜 疫市工彈起 
區區天光墟 失業大軍搞旺地攤經濟

漫長抗疫戰重挫本港經濟,失業率攀升至6.4%,創16年來新高。隨着「保就業」斷纜,各大小企業將陷入冰河時期,繼國泰大裁員8,500人後,陸續有旅行社結業,旺區大量「吉舖」湧現。業界慨嘆,12月零售業難以翻生,要捱過不一樣的「黑色聖誕節」;有學者更預料年尾失業率勢破7%,打工仔將「血流成河」,難過年關。

為了生存,馬死落地行,本報找來多名逆境自強的香港人,有大碼女模復興港產製衣,聘請失業車衣工生產自家品牌,救人自救;亦有失業大軍實行中國總理李克強提倡的「地攤經濟」,在將軍澳天光墟變賣家當及二手貨;更有人開拓「上門生意」為孩子講故事,疫境求存。

記者:黃麗英 盧藹雯 江子堯

【個案一】香港經濟步入寒冬,基層中老年人士成為最先被就業市場淘汰的一群,當中有人失業多月都未能找到新工作,為了「搵兩餐」,每朝清晨到各區天光墟售賣二手貨,甚至有人將家當也拿出來變賣,但求賺得一百幾十,靠雙手撐下去,成為「地攤經濟」先鋒。

據知,全港各區約有10個天光墟,包括深水埗、紅磡、旺角、上水、天水圍等,部份已有逾十年歷史,但近期連新區將軍澳亦出現天光墟,當中不少攤販更是疫情下的失業大軍。記者到場視察,發現天光墟位於尚德單車徑,地攤全長約100米,至少有十多檔,部份規模較大,每逢一、三、五開檔,由清晨6時許至早上9時散場。

不過,這些攤販並非一般小販,他們擺賣的東西全是二手貨或街坊丟棄的舊物,甚至由家中拿出家當變賣。從外觀看,貨物頗為新淨,以衣服鞋子居多,其餘是日用品、玩具、廚具或舊電器等,由於價格低廉,由2元至10元不等,吸引不少街坊及外傭幫襯,相當熱鬧。

■一群失業人士於將軍澳尚德單車徑擺地攤,只望靠自己雙手搵兩餐。

「有能力做嘢都唔想攞綜援」

攤販多為基層中老年人,記者上前訪問,他們擔心被食環署人員票控,故此都拒絕上鏡。其中一名年屆63歲的男攤販,自稱任職餐廳廚工多年,但受疫情影響,餐廳早前倒閉,他亦隨之失業,惟應徵多份工作亦沒回音,巿場上職位供不應求,連保安都人人爭做,至今數個月一直找不到工作,生活捉襟見肘。為了搵食,他於個多月前開始拾荒,撿拾新淨物品拿到天光墟擺賣,每樣物件只售十元八塊,「一日賣幾十蚊,有時幾十蚊都冇」。他每次擺檔約3小時便回家,簡單吃過早餐後,又開始到處拾荒。至下午,他會執紙皮變賣,間中會做時薪40元的兼職清潔工,但仍未夠維持生計,為節省開支,更要到街市執拾爛菜煮食。

生活艱難的還有另一群中年女攤販,包括疫情期間被迫停工的侍應、為幫補家計變賣家當的婦人,以及肩負養家重擔的三子之母。談到為餬口的辛酸,每日搬貨至大汗淋漓的女攤販更黯然落淚:「你估我想咁樣㗎咩,搵餐飯食啫,有時一蚊雞都冇仲搬餐懵,仲衰過做乞兒!再搵唔到食,真係要跳樓!」雖然有街坊指摘攤販阻街,更向政府部門投訴,但她無奈說:「我唔偷我唔搶我唔販毒,我哋都係搵兩餐,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自己有能力做嘢都唔想去攞綜援!」

■攤販擺賣的全是二手貨或街坊丟棄的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