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疫情下莘莘學子幾經波折,終在9月底恢復面授課堂。香港青年協會調查發現,不少學生難以適應開學環境,逾半受訪學生壓力指數處於偏高水平,比例創十年新高,亦較去年增10.5%。學生最擔憂的事情依次為「要應付測驗考試」、「成績未如理想」及「休息時間減少」,亦有逾七成學生認為防疫工作比追趕學習進度重要,甚至不介意取消陸運會等活動以減風險。
青協於今年9至10月期間,以問卷形式訪問了4,443名學生,發現逾21.9%受訪學生在焦慮症自評量表(SAS)中被評為有焦慮傾向,其中4.7%更屬嚴重焦慮,他們主要出現「容易感覺疲倦和乏力」、「比平時容易緊張和着急」等徵狀。
感焦慮的學生橫跨不同年級。青協透露,有臨近應考文憑試的學生,為追上停課及網課期間的進度,壓力爆煲致發噩夢及失眠;亦有學生因停課與同儕關係生疏,慘被杯葛,萌退學念頭。
雖然如此,亦有近七成受訪學生表示會更珍惜回校上學的日子。青協業務總監徐小曼認為,今年學生開學經歷與往年截然不同,不論新舊生均需重新適應,在學業、防疫的雙重擔憂下,焦慮較以往明顯增加,但相信學生明白復課得來不易,建議家長及教師鼓勵學生享受校園生活,同時找出焦慮源頭,以紓緩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