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螞蟻埋門一腳上市泡湯,不僅令一心想高沽的逾百五萬認購股民失望,亦間接累街坊,影響期間重叠認購的政府通脹掛鈎債券(iBond),銷情未如想像般熾熱。今次挾重推兼首趟息率回報保證達兩厘的iBond,昨午截止認購,政府公佈獲46萬份申請及總認購金額389.3億元,其中申請人數意外地較4年前的50.8萬份為少。業界認為,是次表現受螞蟻招股鎖起巨額資金影響。
有不願具名前線銷售人員稱,不少客戶不抽iBond留錢全力認購螞蟻,雖然螞蟻部份凍資前日已回流戶口,但相距iBond昨午截止限期較趕,有客戶指螞蟻觸礁後又返抽分派不多的iBond,略嫌「頻撲」。
不少專家原估計今次iBond熱爆,建議投資者小注怡情,博每人派兩、三手(iBond入門每手1萬元),而是次發行額預計增至150億元。上商執行副總裁兼傳統銀行業務總監陳志偉預期,每人最多可獲派四至五手,較2016年每人最多派三手「好彩」,若申請人以每人一手或兩手為主,最終分配可能更多。他認為今次iBond兩厘息率保證非常吸引,但同意市場指最終申請人數及認購額反應,可能受螞蟻招股影響。
政府發言人昨晚公佈今批iBond初步收到約46萬份申請,總認購金額約389.3億元,以起步發行額100億元計,超購2.9倍,較對上一次2016年iBond發行時,總認購額(225.26億元)高73%。這批iBond最終分配安排將於下周四(12號)公佈,本月17日在聯交所掛牌。
市場估計iBond首日掛牌價有望升至105元甚或以上(發行價為100元)。光大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指,若iBond首日掛牌升幅有5%(即105元),已可率先鎖定首兩年息率回報,可考慮沽出,但本港通脹放緩有機會限制升幅,若最終只升2%至3%,倒不如坐足三年至到期,鎖起資金亦不多。
iBond年期三年,每六個月派息一次,按過去半年平均通脹率水平計息,下設最底固定保證息率,兩者取其高。政府今年重推iBond,兩項新賣點為包底年息由以往1厘增至2厘,發行金額上限由以往100億增至150億元,若以每手1萬元及用保證息率兩厘計,每手年息收入為200元。
自10月23日iBond開始認購以來,配售銀行均表示反應較4年前熱爆,有銀行表示單宗申請額高達200萬元(即認購200手),亦有券商孖展額逾4億元。
iBond聯席安排行之一的中銀香港,其個人數字金融產品部副總經理周國昌表示,該行今次總認購金額創新高,為2016年的兩倍,亦突破2012年該行最高總認購金額。另一安排行滙豐指經申請認購額約為2016年的兩倍,申請宗數超越4年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