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地公院因應疫情暫停陪產及探病,產婦需獨力面對生育之苦。有研究發現,限制措施令孕婦產後抑鬱症狀比率上升,由疫潮爆發前的11.9%增至14.4%,亦令孕婦轉投到私家醫院分娩。
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香港醫學雜誌》,分析香港瑪麗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共4,357名孕婦的數據,以公立醫院發出啟動「嚴重應變級別」並限制探訪開始作分界,發現分娩後產婦的憂鬱測量表(EPDS)分數明顯上升,呈現憂鬱、焦慮等症狀。其中分娩翌日便患上產後抑鬱症狀的比率上升了2.5百分點,由11.9%增至14.4%,抑鬱症狀普遍在產後一周紓緩,兩者均減至約2%,惟仍然比疫症爆發前稍高0.6百分點。
暫停陪產同時影響產婦的不同選擇,今年首個季度在瑪麗醫院分娩數目有994宗,較去年同期下跌13.1%。研究認為,各種限制措施令更多準父母轉投可以陪產及探病的私家醫院。另外,因家人無法親赴產房給予支持,瑪麗醫院使用分娩球減痛的孕婦比率較過往跌逾3.9%,相反使用哌替啶作止痛藥的孕婦則增加1.6%。
研究認為,香港達生育年齡的女性普遍曾經歷沙士,因此深明傳染病的危險,加上先前公立醫院曾爆疫,產婦或因此而感到擔憂,進而產生憂鬱症狀。
婦產科專科醫生靳嘉仁指出,產後抑鬱除由心理因素引發外,懷孕時胎盤會分泌荷爾蒙,因此產後荷爾蒙轉變或會誘發產後抑鬱。他透露,不少準父母「一聽到公立無得陪產即刻轉私家醫院」,同意家人扶持對產婦極其重要。研究團隊建議,醫護及家人應留意產婦的心理壓力及其即時需要,以提供適切支援。
武肺打擊生育是全球現象,在日本,5至8月懷孕率較去年同期下跌11.4%,其中5月便下跌了17.1%。官方預計,若相關趨勢持續,明年出生的嬰兒或下跌至不到80萬,將是有紀錄以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