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投資筆記】螞蟻上市撻Q之謎 - 徐風

【一分鐘投資筆記】螞蟻上市撻Q之謎 - 徐風

馬雲曾說,螞蟻上市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集資」,結果變成「人類史上最大規模集資撻Q」事件。

市場幾乎一面倒認為螞蟻上市撻Q,與馬雲早前的言論有關。他認為,創新型金融公司不應受傳統金融業的規管框架掣肘,直指「用大數據為基礎的信用體系來取代當舖思想」,被指是觸及中央的「監管紅線」。

這也難怪監管機構必須作為。內地早年P2P貸款平台盛行,同樣聲稱用大數據監控用戶信用風險,並以高息回報利誘投資者在平台投入資金,結果出現大量債仔還不到錢、債主蒙受損失,或平台集資後「挾帶私逃」外,甚至要求債仔借錢前先影裸照,無法還錢即向債仔朋友公開。部份債主及債仔無法承受投資損失或欠款壓力而自殺,影響社會穩定。

即使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中,我們也見到雲遊控股(484)今年5月的公告中,指公司透過「雲客」營運網絡小額貸款業務,但多個借款人未能聯絡,涉資4,100萬元(人民幣,下同);51信用卡(2051)去年則因委託外判催收公司涉嫌尋釁滋事,被中國警方調查,最終清退P2P業務,致今年上半年錄得7.3億元虧損。

可以見到,當監管機構開始規管「踩界」業務,馬雲則公開唱反調,稱要與時並進,要舊有規管,自然會成為「出頭鳥」,被約談。

另一方面,螞蟻的招股文件顯示,今年上半年收入725億元,稅前利潤244億元,僅交稅25億元,稅率僅佔10%;對比工商銀行(1398)今年上半年稅前利潤2,092億元,交稅405億元,稅率達20%以上,會否讓一些派系「眼紅」,所謂互聯網金融,其實是不公平競爭,則可能是另一條上市撻Q的思路。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

徐風

facebook.com/followsthe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