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粉刻意誤導 民調再次失準 專家︰大數據更可靠

侵粉刻意誤導 民調再次失準 
專家︰大數據更可靠

【本報訊】「民調可不可信?」相信是不少人對本屆美國總統大選預測的最大疑問,2016年大選中,絕大部份民調均顯示希拉莉將入主白宮,惟結果令全球跌破眼鏡。隨今次大選兩名候選人票數叮噹馬頭,民調似乎再有被推翻之勢。有大數據專家認為,傳統民調收集選民樣本時受到重重綑綁,加上不可避免受訪者「講大話」,無法真實反映民意;但有學者指,選舉民調失準僅限於美國當地的「特別現象」,又認為民調比大數據更有系統性,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今次美國大選民調幾乎一面倒顯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支持度大幅領先尋求連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而不少傳媒票站調查則反映特朗普在多個搖擺州分領先。

■紐約民眾在大螢幕下駐足,緊追大選消息。 路透社

■民眾緊跟民調不代表可掌握選情。 路透社

蒐樣過程或受限

ASIAM數據分析及策略總監李鴻彥指,美國不少選舉民調都由傳媒進行或負責協調,惟因今次總統大選在政治立場上比以前變得更壁壘分明,不少民調受訪者都不願透露其政治取向,甚至向調查機構「講大話」,引致大選民調結果有傾向單一候選人的趨勢,「當一個國家政治立場二元對立時,由一個有立場嘅媒體去做民調,立場一樣嘅好易會答,但相反就唔會答你」。

李鴻彥續指,傳統選舉民調除了被政治局勢影響準確度外,其蒐集樣本的過程亦有不少限制,包括調查樣本數目太少,以及難以包括所有適合對象,可能難以接觸到年紀大的選民,他認為相比之下,突破這些限制、偏差的大數據更加精準。他指,大數據是根據網絡使用者的「Digital Footprint」(數位足迹)作預測,「佢唔會意識到有人留意住佢哋嘅Digital Footprint,而去講大話或者造假,就算講大話、造假都好,係要搵數以十萬人去一齊講大話」,故分析後,可更明確了解目標對象的真實意向。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亦指,民調機構在經歷上次失準後已調整模型,如調整當中的學歷加權比重,「但結果係好清楚,今次民調預測同實際選情差距係好大」,又指自己一直都有留意重點搖擺州分的點票數字,結果相比民調預測,誤差「係令我嚇咗一跳」。

蔡指出,今次選舉民調再次失準,是源於特朗普支持者隱藏政治取向,「覺得政治不正確、被視為不文明等,喺民調入面唔答,但實際又投票畀佢」,但認為這種現象只限於美國發生,「似乎係呢兩屆美國大選嘅特有現象,多過係放諸四海(選舉民調)都唔準」,暫時亦未看到有蔓延至其他地方的迹象。

蔡子強︰仍具參考價值

蔡子強認同大數據在個別範疇的預測似乎會較準,但目前仍處於較籠統的階段,而選舉民調雖受兩次失準衝擊,但發展始終較成熟及有系統,如可分別持續更新全國以至各個州分的預測結果,故認為民調在未來一段時間依然會有參考價值,「大數據仍然未成熟到可以取代佢」。